教育学部第十一届学术文化节名家讲坛之康永久教授专场成功举办

2020-09-06 11:18:46

2020年5月9日15:00-17:00,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十一届学术文化节名家讲坛第四场“作为一种入会仪式的教育”主题讲座成功举办,主讲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康永久老师,讲座通过腾讯会议APP及线上直播的形式开展,参与人数达四百余人。

1 腾讯会议观看人数近300人

2 直播观看人数达一百三十余人

讲座伊始,康永久教授提出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是童年”“什么是开窍”“什么叫发展性教学”“何处才是教育的归宿”。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康教授从“蒙以养正”时期的教育谈起,结合古今中外教育界的各种观点,为同学们讲解了如何理解作为一种入会仪式的教育。

首先,童年的核心在于“蒙以养正”,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区分开以此来抵制外界对儿童的侵扰。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儿童有时会为成人利用。因此当“蒙以养正”无法实现教育目的时,教育意味着需要更多地理解苏格拉底眼中的“理念世界”,以实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成长的过程是灵魂转向的过程,这一观点在某些程度上已经包含教育作为一种入会仪式的隐喻。这一隐喻在后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存在,例如夸美纽斯对“真实的知识、文雅的道德和最深厚的虔信”的呼唤,涂尔干对社会化和社会存在的追求等等。

     图3 康永久教授讲授“作为一种入会仪式的教育”

接着,康教授基于库恩的“常规科学”指出,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理念世界并没有得到重视。当前的教育更多是在常规的世界以常规的方式开展,科学和真理以外的文采和个人感想在教学中被忽视。在伯恩斯坦看来,知识的社会化就是秩序的社会化,其本质也是一种入会的过程。为了打破这样的状态,卢梭主张从城市生活中退出,回到自然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进入一种特殊的社会状态——从常规世界回到“蒙以养正”的状态,这样的过程从根本上也是一次新的入会仪式。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杜威等人主张教育的本质在于“引领入门”,我们应将教育和社会再次紧密联系起来,从这一维度上看,康教授认为现代生活中的教育应更多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社会化。如皮德思所说,把儿童引领入门的过程就是通观的认知,能够让学生儿童理解事实组织的原理,具备某种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更广泛的信念体系。

最后,康教授指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本质应在于走向世俗外个人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定合作,实现《教学勇气》中教师的自我呈现:教师应具有联合能力,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同时,康教授指出,这一活动开展的基础是民主的制度情境,作为教育根基的公共空间发挥作用。我们应通过制度情境中的教育学,充分利用生活和知识中间的力量将学生引入特定的秩序以实现教育目标。

      图 4 康永久教授关于三种教育学及其关系的阐述

在讲座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在评论区就“创造新社会的主体”、“划分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标准”以及“入会仪式的内涵”进行积极提问,康教授对上述问题一一回应并总结出三种积极的入会仪式:认识真理、形成学习共同体和通过教育建立公共社会;以及三种消极的入会:蒙以养正、进入常规世界和回归自然。真正好的教育应当努力追求认识真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民主、自由、和谐的社会和公共空间这三类积极的入会。

本次名家讲坛第四场活动圆满结束,感谢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学子积极参与我们的讲座,请继续关注和参与第十一届学术文化节的后续活动!

撰稿/孙芫

摄影/潘嘉欣、缪佳怡

组织名称

教育学部研究生会学术部


责任编辑:教育学部研究生会学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十一届学术文化节名家讲坛第四场“作为一种入会仪式的教育”主题讲座成功举办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