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东:“三全育人”理念下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嬗变与调适

发布时间:2020-09-04 13:13:57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对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新的规定。作为“三全育人”理念重要实施者的辅导员也迎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型升级,但在践行新理念的过程中,辅导员也面临着角色转型的问题,即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格局协同力量与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力量的两种角色的平衡,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者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者两种角色的调适,思想政治工作育人环境的整合者与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两种角色的协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三全育人”理念下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变”与“不变”进行梳理,力图从中提炼出对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启示,以期对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所裨益。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辅导员角色定位之“变”

“三全育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格局安排,开创了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机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理念与育人体系都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此带动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重要转变。
1.从一体多面的“全能超人”转变为“三全育人”体系的协同者
众所周知,辅导员承载着太多事务性的学生管理工作,经常忙于学校各行政部门布置的具体任务,而忽略了自己最核心的工作——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久而久之,其工作状态呈现出“保姆化”、“超人化”等不良现象。在此形势下,“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辅导员积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在“三全育人”的机制中,高校的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和优秀校友、家庭的父母、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都被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力量之中,育人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众多育人主体的加入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相加,而是育人体系的系统优化,辅导员和其他育人主体间具有工作目标的同向性、工作分工的互补性、工作方式的互鉴性,如专业教师能够弥补辅导员在专业理论阐释能力上的不足,而学校行政人员能够弥补相对年轻的辅导员管理经验和处理问题能力方面的不足,等等。在其他育人力量的有效补充和帮助下,辅导员能够从繁杂的事务性活动中抽离出来,向“术业有专攻”的方向发展。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中,辅导员不仅是其中的育人主体,也是协同众多育人主体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由于其工作时空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关联性,年龄层次与学生成长感受的契合性,决定了他们对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更为了解,能够帮助校内外育人力量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因此辅导员是凝结学校、家庭、社会等育人主体的“纽带”,是“三全育人”的黏合剂和催化剂。总而言之,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从育人格局中的“全能超人”转变为“三全育人”的协同者。
2.从亦步亦趋的“跟从者”转变为“三全育人”体系的主动开拓者
对于辅导员来讲,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虽然能够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但日复一日的工作状态也容易使辅导员陷入既有的工作惯性和固定模式之中,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工作热情衰减、力不从心的问题。其一,辅导员主观上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重视,多是在上级领导要求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甚至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辅导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呈现递减效应;其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满足于只要学生不出大问题和大事情的状况,忽略对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的研究,工作动能不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较弱。(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如果辅导员陷入日常事务性工作之中,则难以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心理特点,无法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谈不上真正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作自己的专业来学习或进修。长此以往,辅导员就会逐渐沦为思想政治引领的被动参与者与“经验论者”,在此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形成强有力的“闭环”,反而出现断层化和机械化的局面。“三全育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规律遵循和方法论指导,即辅导员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努力从思想政治引领的“经验论者”转变为“三全育人”的开拓者,从“一时一地”的狭隘工作视野中脱离出来,从“千条线穿的一根针”转变为对学生进行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穿线人”,努力穿起对学生进行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轴线”、各种德育资源凝成合力的“主线”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引线”。
3.从仓促应对的“缝补者”到“三全育人”体系的整合者
思想政治工作是覆盖教育各方面的立体式、多维度的工作体系,但在过去的工作状态下辅导员往往只停留在种好自身的“一亩三分地”,未能提前预判和分析学生身上的潜在风险因素和满足学生发展各方面的真实需求,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只能仓促应对,各处“缝补”,俨然是一台“缝合机”。另外,部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与形式比较传统滞后,内容枯燥单一,依靠单一的灌输教育,同时又不能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有效的诊断和解决。“三全育人”理念强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运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网络,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立体化育人圈,强调育人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空间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展开,使学生不仅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为人处事的基本能力,促进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机制下,辅导员不再因为育人资源和力量欠缺而担任“救火员”和充当“万金油”,而是能够不断寻求、调动与整合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这促使辅导员从“缝补者”转变为整合者,不仅优化了辅导员的工作状态,而且增强了辅导员的育人成效。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辅导员角色定位之“不变”

“三全育人”虽然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安排,但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以往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三全育人”理念促使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发生了重要变化,但在其中也有对辅导员传统角色定位的继承与强化。
1.多元主体协同下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骨干力量的定位没有变
“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扩充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力量,但并没有因其他育人主体的加入而改变辅导员的地位,辅导员依然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首先,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力量的角色地位在政策文件上早已清晰界定。在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等文件中对辅导员的角色内涵、工作职责都有确切的定义和说明: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在全员育人机制中,与其他育人主体相比,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年龄相近”的亲近感和“一线学工”的熟悉感铸就的独特优势可以充分彰显,而学生对辅导员的情感和对其工作的认同也能够上升或转化为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认同感。再次,思想政治引领是辅导员的主责主业,在人们的思想更加复杂多元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引领的任务和责任更加突出。伴随着网络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大学生在享受着时代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如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激烈碰撞,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正在外溢。不良诱惑的增多,低俗事物的不断涌现,全球化过程中不良价值观的渗透,以及市场化过程中带来的功利主义等众多的消极因素都在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严峻的挑战。而这正是“三全育人”亟须应对的难题,也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力量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不仅没有弱化辅导员的工作地位,反而强化了辅导员的角色地位和工作要求,它促进了育人机制的科学化,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也推动了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本位的回归。
2.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前提下辅导员是学生事务管理者的定位没有变
“三全育人”理念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性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需要明晰的是,对于辅导员来讲,这并不是只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而忽视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性。学生事务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主体统一性、价值一致性和功能互补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事务管理承载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目的等信息,是连接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的纽带,并且自身的规范性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控制和运用。简而言之,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当前,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已经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育人的重要抓手。第一,学生事务管理承载着价值导向功能。比如,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通过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念,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第二,学生事务管理具有育人功能。比如,辅导员在大学生评奖评优工作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奋斗的重要性,在助学贷款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第三,学生事务管理具有开发功能,能够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因此,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学生事务管理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没有淡化,而是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辅导员的管理职能不仅没有被遮蔽,而是在不断地凸显。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下辅导员是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的定位没有变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三全育人”的落脚点是“育人”,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辅导员在其中不仅仅是育人资源的整合者,学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同时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要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在前文中已经对辅导员和其他育人主体的相对优势进行了分析,在“全方位育人”机制的推动下,辅导员需要成为整合各种育人资源的重要主体。但挖掘与整合资源不是目的,将其中的育人价值不断呈现才是根本,这就要求辅导员发挥自身优势、彰显育人作用。因此,辅导员整合各方育人资源不是一味强调辅导员的工具理性而忽视辅导员自身的价值理性,也不是虚化辅导员的育人价值,而是扩充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资源,拓宽了辅导员教书育人的空间,为辅导员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提供了机制保障,丰富了资源供给。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辅导员工作的转型和调适

“三全育人”理念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发生重要嬗变,工作实践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辅导员的工作转型提供了指引,而在这转型过程中,辅导员既要把握工作中“不变”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还要与时俱进主动求“变”,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1.提升站位格局,应从多头主导型向合力协作型发展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无论是在何种育人理念与模式指导下,旗帜鲜明讲政治是辅导员的“灵魂”,也是辅导员工作的内在要求,更是其自身的内在素养。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政治工作形势尤为严峻,辅导员一方面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站位看待思想政治工作,面对重大是非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讲政治、守底线,夯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力量的角色担当;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拓展工作格局,不断强化育人共识,形成育人合力,担任好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力量的角色,凝聚不同育人主体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大思政”的格局基本成型,育人的“同心圆”正在形成。面对多元育人主体的融入,辅导员需要明确,其他育人力量加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并不是为了取代辅导员的工作,而是与辅导员相互补充,致力于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此,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从多头主导型向合力协作型转变,而其中转变的关键在于辅导员要学会借力、凝力与助力。但当前高校辅导员与其他育人主体之间仍存在协同育人意识淡薄、工作职责不清、沟通缺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第一,辅导员应从自身出发,强化合力育人意识与育人共识,主动承担并明晰育人职责。第二,辅导员要创新合力育人的工作方式。合力育人不是各方工作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合力育人的方式有很多,既有对学生的全程式指导,也有在特殊情况下或者面向特殊群体进行的精细化指导,更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阶段进行的阶梯式指导。无论哪种指导方式,其中都要有一个交叉点,或采用项目制,或采用任务制,辅导员要主动去创新协同方式,不能只停留在“自己搭台自己唱”的层面上。第三,辅导员应主动搭建合力育人的协同平台,利用网络等媒介打通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密切育人主体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增强育人成效。
2.强化职能职责,应从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
辅导员的重要职责涉及思想理论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涵盖大学生思想状况、生活、学习、就业等板块。但辅导员工作的主责主业是思想政治引领,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者”,因此辅导员必须进一步强化主业意识,不能只着眼于事务性工作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守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田”和“一段渠”,但也不能脱离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进行思想政治引领,需要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大水漫灌”的同时进行“精准滴灌”。如何在众多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辅导员容易沦为“经验型”辅导员,常表现为工作的任务型、习惯型和复制型,长此以往容易画地为牢,陷入辅导员工作只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桎梏,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甚至遗忘自身的职能职责。(微信公众号:思政学者)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多,最能够清楚了解和把握学生情况和特点的群体,掌握着一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素材。辅导员应充分将此种优势转化为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对照自身基本职责,在全面开展工作中有重点地进行某个领域的突破,将长期的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将工作成效转化为成果,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建设,努力成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不断提升思想引领的能力和水平。
3.聚焦学生主体,应从管理型向服务、引导型发展
辅导员工作始终是育人的工作,“三全育人”理念就是促使辅导员要从“以工作为中心”向“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一切工作都应围绕学生展开,无论是吸纳多方资源还是组织多样活动,其根本目标始终是为了学生成长成才。当前,育人对象呈现出新特点。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起来的“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其个性与特性更加突出,由此带来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仅靠传统的师生沟通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因此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应进行相应的调适。第一,辅导员应在管理工作中凸显服务角色。仅靠传统的辅导员自身权威去管理学生,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内心抵触与心理逆反,疏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辅导员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紧密联系实际,以服务者的身份给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给予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引导。第二,辅导员应在教化工作中凸显朋辈角色。当前依靠教师的直接说教与灌输,并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甚至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因此辅导员应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建立与学生间如朋友般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角色形象,构建与学生平等相待的和谐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凸显“服务者”与“朋辈者”角色并不是否定和弱化辅导员的育人与管理职能,而是要对其进行升级和优化,辅导员的管理职能和显性教育功能不能被摒弃。面对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在加强隐性教育的同时,也应发挥显性教育和强有力管理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强调的:“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责任编辑:张梦婷  梁兆桢    校对:耿春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文章选自《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6期)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