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2 日,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教师党支部与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部教工党支部携手,走进中国粮食博物馆预博馆开展联合党建活动。北京印刷学院设计学教师党支部书记刘秀伟教授、河南工业大学视觉传达教工党支部书记高雅真副教授带队,两校党员教师通过沉浸式参观、专题交流,共同溯源中华粮食文化脉络,为后续以设计赋能粮食文化传播凝聚合作合力。
中国粮食博物馆预博馆作为我国首个聚焦粮食文化传承与科普的专业场馆,自2015年开馆以来,已收藏粮食文化资料 40 余万件,展出文物 1000 余件,累计接待国内外访客数十万人次,成为全国粮食文化交流中心。场馆以 “一粒种子的旅程” 为主线,设有三厅三区:即前厅、序厅、电影厅、文创产品展区、天地精华展区和文明之舟展区等,展馆面积1600平米,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影像播放、互动体验等多元形式,系统呈现中华五千年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粮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等丰富内容。

一、沉浸式观展:解码中华粮食文化基因
(一)前厅:粮食文化的 “第一印象”
踏入中国粮食博物馆预博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兼具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前厅。作为场馆的“门户空间”,前厅以“自然与农耕的对话”为设计理念,通过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引入自然光线,搭配以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型的艺术装置,营造出开阔、通透且充满自然气息的空间氛围,让两校党员教师刚踏入场馆,便瞬间沉浸于粮食文化的独特意境中。
(二)序厅:开启粮食文化探索之旅
作为连接前厅与核心展区的关键空间,序厅以“粮安天下”为核心主题,通过大面积的麦穗、稻穗造型浮雕墙面,搭配动态投影的“五谷丰登”意象,直观传递博物馆“传承粮食文化、科普粮安知识”的整体定位。墙面展板系统介绍了场馆的建设背景、展陈体系与核心价值,其中“从一粒种子到万家餐桌”的视觉动线设计,巧妙引导访客开启后续的粮食文化探索之旅,让党员教师们在从前厅过渡到序厅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认知的自然衔接。
(三)电影厅:光影里的粮食文明史
序厅旁的电影厅循环播放2015年国家粮食局粮食科技周主题影片《粮食》。该片以时间为轴,从原始农耕时代的粮食采集,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从古代王朝的粮食危机,到当代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生动的动画演示与权威的专家解读,系统讲述了粮食发展历程与人类社会的深度关联。党员教师们静坐观影,在光影流转中深刻认识到“粮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不少教师表示“影片中展现的粮食与文明兴衰的关系,为后续设计粮食主题作品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内核”。
(四)天地精华展区:探寻粮食作物的演化密码
离开电影厅,两校党员教师走进 “天地精华展区”,这里聚焦粮食作物的起源、分布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堪称一部“活的粮食作物百科全书”。展区中央的环形展台以“五谷”为核心,陈列着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的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标本,还通过图文展板详细介绍每种作物的起源地、传播路径等。展区还设有 “未来作物” 互动体验区,通过数字屏幕展示基因编辑、智慧育种等现代农业技术,访客可通过触摸操作了解“抗倒伏小麦”“耐旱玉米”等新品种的培育过程。刘秀伟教授驻足体验后指出:“展区将传统作物知识与未来农业科技结合,这种‘过去 - 现在 - 未来’的展陈逻辑,能让公众更全面地理解粮食作物的价值,值得在科普设计中借鉴。”

(五)文明之舟展区:解读粮食与社会的深层关联
“文明之舟展区”则将视角从“作物本身”转向“粮食与人类社会”,通过丰富的文物、文献与场景复原,展现粮食在战争、灾荒、民俗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国家粮食管理机构的沿革。展区内,一组“粮食与战争”的专题陈列尤为震撼 —— 展出了战国时期的军粮陶罐、汉代的漕运军粮文书复刻件、抗战时期的“忆苦饭”实物,生动诠释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历史规律。
在 “粮食与民俗” 板块,剪纸、年画、刺绣等民俗艺术品中的粮食元素集中亮相,如寓意 “五谷丰登” 的年画《门神护粮》、绣有稻穗纹样的传统服饰,让党员教师们感受到粮食文化对民间生活的深刻影响。此外,展区还通过时间轴展板,清晰呈现了从周代“太宰”掌粮政,到汉代“大司农”,再到当代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机构沿革,让教师们系统了解我国粮食管理体系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高雅真副教授表示:“这个展区把粮食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解读,让我们看到粮食不仅是物质资源,更是文化符号与制度载体,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多元视角。”
(六)文创产品展区:让粮食文化“走进生活”
全新打造的“文创产品展区”成为两校党员教师的“打卡热点”。该展区以“粮韵新生”为主题,划分为“实用生活类”“文化收藏类”“科普教育类”三大板块,集中展示了近百款基于粮食文化元素开发的文创产品,既体现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又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成为粮食文化 “活化传播” 的重要载体。
展区内还设有“文创设计互动区”,展示了部分文创产品的设计手稿、灵感来源及用户反馈,让党员教师们直观了解文创产品从“文化元素提取”到“市场落地”的完整流程。预博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部分文创产品已通过线上商城、线下展厅同步销售,后续还计划面向高校、企业公开征集优秀设计方案,进一步丰富文创产品体系。

二、专题交流:共探设计赋能粮食文化传播路径
观展结束后,两校党支部与中国粮食博物馆预博馆工作人员围绕“粮食文化的设计传播”开展专题座谈会。会上,预博馆负责人介绍了当前场馆在文化传播中的需求 —— 如粮食主题文创产品开发、科普短视频脚本设计、展区导视系统优化等,希望借助高校设计专业优势,让粮食文化以更年轻化、多元化的形式“破圈”传播。刘秀伟教授结合北京印刷学院在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提出“粮食文化 IP 体系构建”思路:“可提取传统储粮器具(如陶仓、粮囤)、粮食纹样(如稻穗、麦穗)中的视觉符号,设计系列化 IP 形象与文创产品,同时开发‘粮食历史时间轴’数字长卷,通过动态设计让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高雅真副教授则聚焦“粮食科普与校园教育融合”,建议两校联合开发面向中小学生的粮食文化设计课程包:“比如设计‘一粒米的一生’手绘绘本、粮食主题包装设计工作坊,既传播粮安知识,也培养青少年的设计思维与节约意识。”
双方在交流中达成共识,计划以此次联合党建为起点,共同开展“粮食文化设计创新”专项合作,包括共建粮食文化设计实践基地、开发系列科普设计作品等,让设计成为连接粮食文化与公众的“桥梁”。

三、活动意义:以党建聚合力,以设计传文脉
此次两校党支部联合走进中国粮食博物馆预博馆,既是一次“溯源中华文脉”的文化学习之旅,也是一次“凝聚合作共识”的党建交流之旅。通过参观,党员教师们不仅深化了对“粮安天下”重要性的认识,更明确了设计学科在粮食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责任与使命。
刘秀伟教授在总结时表示:“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校设计类党支部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用专业力量挖掘粮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更多人通过设计作品感受粮食背后的文明密码与家国情怀。” 高雅真副教授也强调:“未来我们将把粮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项目,培养学生‘以设计服务社会、以创意传播文化’的专业素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传承中华粮食文脉贡献设计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