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
随着时代的不断改革创新,国内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社会发展输出了大量的人才资源。与此同时,不同领域的岗位工作精细化发展迅速,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需求,这是国内社会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看来,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国内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度重视,并且构建对应的三全育人课程育人体系,持续稳定地开展教育服务,输出对应的人才资源,这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以下将针对“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育人体系构建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其主要目标在于提升人才培育效果。
课程体系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育质量和效果。而随着国内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才市场中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于人才素养上的要求也在逐渐产生变化,现阶段社会发展不光需要知识型和技能型专业人才,而是在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之上,要求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这样才能胜任不同领域的不同工作内容,同时对于国内社会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现代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构建稳定有效的课程育人体系,从而达到现阶段的人才培育要求和满足社会需求。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育人体系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中能够一窥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性,具体来看,“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育人体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教育理念的重大革新
事实上,国内教育事业具有悠长的发展历史,传统教学理念在当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出了重大作用,而在当下社会更新、变革如此迅速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理念虽仍旧适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滞后性,难以满足当代社会中的人才需求。其中,实现“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不仅仅在于教育工作模式、手段上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一大创新。例如,在以往的教育理念当中,诸多人认为教育人的工作只是学校应该负责的事,学校则认为青少年的专业知识掌握是专业老师的事,青少年的实习操作水平是企业师傅的事,在这种层层剥离的情况下,会导致学生自身所接受的教育出现比较大的断层现象和问题。而在提出“三全育人”理念之后,整个社会和大众对教育的理解更深了,每个人对自己在教育经纬中的角色定位也有了清晰的认知,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全体人民的事,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这对于国内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并且这也是国内当前教育工作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从工作属性特征的角度上来说,教育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服务”属性,服务于社会发展、服务于广大学习者。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学习者对于教育事业的要求是在不断提升的,其中之一就是对于课程育人体系的要求。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对于传统的课程育人体系提出了崭新且更高的要求和需求,在落实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在促成课程体系的更新、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当下的社会环境,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由此,教育事业、社会用人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都可以得到有效满足,促进国内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良性发展循环,这一点对于国内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时期新环境下的一条必经之路。2019年教育部遴选并公布了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名单,全国高校掀起“三全育人”改革高潮,积极探索“三全育人”的创新实践,总结“三全育人”的新鲜经验,揭开了教育实践的全新篇章,这本身就是教育事业进入到一个可持续、循环发展进程的关键表现。
(三)实现“立德树人”
所谓三全育人,也就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长期负责教育工作的主体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多元化主体可以参与到课程育人体系的建设进程当中,这一方面可以促使课程体系变得丰富和多元,另一方面可以以现代社会中的公共思想道德标准落实三全育人,并且目前国内社会中的公共思想道德基础标准正在不断的提升,这本质上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因此,“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国内教育事业的立德树人,促使每一个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健康、专业素养突出的高水平人才,这也是教育工作主要目标[5]。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育人体系的有效措施
(一)发挥党组织的引导作用
在实际的“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育人体系建设过程中,党组织能够发挥出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需要重视。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的思政工作格局。在相关院校的实践工作过程中,“三全育人”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当中,除此之外,院校当中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团课和思政课,带头联系班级,带头深入课堂、宿舍,带动“三全育人”蔚然成风,在榜样作用之下,更是可以促进全国范围内的不同院校的三全育人得到落实,对于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
(二)家校合作、学校与社会合作的加强
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其所处的环境主要就是两方面,一是学校中的校园环境,另外就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三全育人”强调的是全过程育人,因此,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育人体系构建工作过程中,需要的是注重家校合作、学校与社会合作的全面加强,从而实现多环境全过程的育人。在家校合作方面,学校自身需要发挥出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与学生家庭进行联系和沟通,从而发挥出家校合作的合力,共同推进三全育人的落实。在学校与社会合作方面,各级教育部门需要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育人体系构建过程中,引入社会力量,从而改造传统专业和课程,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功能性和价值性,持续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使命感。
(三)注重文化育人
无论是古代著名的孟母三迁,还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本质上都强调了环境对于人的直接影响,这一点毋庸讳言。其中“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育人体系强调的是“全方位”育人,在这一前提之下,就需要意识到文化育人的全方位作用,并且在学校的课程课任育人体系中积极落实,譬如可以积极主动促进校史、校训、校徽、校歌教育进入到学校三全育人课程体系当中,并且后续逐渐促成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融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于一体,日后的育人效果也会得到提升,对于三全育人和对应的课程体系优化、完善等多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由上可以看出,在新时期国内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本质上对于教育工作的要求变得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就越需重视“三全育人”视域下课程育人体系构建,并且以实践工作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最终实现新时期课程育人体系的全面优化,这对于国内教育事业发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等多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煜子.“三全育人”体系下传统建筑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建筑结构,2023,53(06):160-161.
[2]朱欢.“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珠宝首饰类专业课程育人体系的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8):100-102.
[3]赵彦.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三全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大学教育,2022(11):211-213.
[4]戚琦.“三全育人”背景下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08):16-18.
[5]周正嵩.梁浩,李发忠,钟勇为.“三全育人”理念下研究生课程育人体系建设反思与改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38(05):48-52.
[6]李沐曦.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22.
[7]张欣.杜昊.“三全育人”视域下专业课课程育人实现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03):99-100.
[8]罗馨. “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20.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