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论坛“疫情与治理”在线系列讲座(二)

发布时间:2021-02-04 14:06:50

“疫情与治理”系列讲座第二期如约于5月10日正式开讲。这一次我们邀请到了一位校友,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鹏华基金权益投资总监, “中国基金业20年最佳基金经理”获奖者冀洪涛先生。冀洪涛先生从个人角度出发,为我们带来了《新冠疫情与资本市场—历史危机下的新起点》专题讲座。

2020年,新冠疫情先后冲击国内和海外市场。我国政府及时果断采取行动,一方面稳住了疫情重灾区的蔓延趋势,一方面积极实施促进经济消费的一系列政策;与之相对应的是,海外市场历史性的出现了原油跌成负值、美股四次熔断等一系列事件,目前疫情虽然初步控制,但带来的冲击难以预料。


回顾2020年至今的资本市场,冀洪涛先生以数据为依托复盘了市场的波动变化。今年以来的资本市场呈现的是明显的结构分化趋势,尤其以创业板表现最优,A股3833家企业涨跌幅中位数-7.38%,而仔细演绎不同阶段的领涨变化,可以看出随着疫情的波动基本上呈现的是“医药——科技——基建——消费服务”的演进顺序。当前,欧美陆续启动复工计划,5月有望迎来一轮复工潮,基本面最差的时候可能正在过去,但对于后续复工力度不宜预期太高。其原因主要在于欧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高、恢复难度大,而海外的疫情控制程度明显弱于国内,不排除二次爆发的可能。从现有数据来看,年内全球进入经济衰退几成定局,校友用巴菲特在2008和2020年的选择做比,2008年雷曼破产巴菲特大举买入美股,接着美国十年“牛市”;而2020年,巴菲特选择的是持有现金,从中不难看出此次疫情的波及面之广,未来前景的难以预料。



聚焦我国,在疫情趋稳、经济重启的大前提下,汇总经济数据后,冀洪涛先生认为需求不足成为当前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而围绕刺激需求发行的专项债明显提速,开年以来共发行11522亿,定向流入了传统行业、新基建和市政建设等领域,预计2020全年地方专项债总额度可能同比扩张1.5—2万亿,达到3.6—4万亿元的规模。同时要密切关注两会期间进一步确定的关键政策领域以及财政空间的扩张幅度,在这些基础上仍需警惕外需骤降带来的二次冲击,这些波动因素都会直接在资本市场上有所反馈。



总体来说,国内资本市场韧性增强,目前在宽松的金融条件支持下整体估值较低,但疫情冲击还需要进一步评估;资金层面资金北向仍在净流入,南向大幅流入。体现到当前的资本市场上,冀洪涛先生认为医药健康、黄金、宅经济(视频会议、直播、电商、游戏)等行业受益较高,而基建周期、必选消费、品牌消费、科技(5给G、半导体、手机)相关的行业随着疫情趋稳逐步开始修复。而一些龙头企业,特别是蓝筹股,在疫情期间逆市发展,穿越周期,资产负债表进一步优化。



放眼未来,冀洪涛先生重点围绕新三板和创业板即将带来的变化进行了剖析与解读。他认为,随着创业板再融资条件大幅放松,再融资股份比例扩大会进一步提高发行人再融资积极性。未来市场的外延拓展空间是坚实的,而新三板的转板有利于精选层优质公司估值向A股靠拢、会间接拉动创新层和基础层的再融资。可以说,虽然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短期内面临一些压力,但仍然具有长期投资价值,未来的美好时光值得期待。


冀洪涛先生以数据为支撑,分析了疫情以来的资本市场变动情况及现有政策对未来的影响,解读了当前的政策对未来资本市可能带来的变化,帮助大家拓宽了眼界,提供了极有益的参考。

5月17日上午,我们的系列讲座将继续进行,诚邀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现任辽宁省政府参事兼综合研究组组长乔军教授为大家带来“疫情与治理”在线系列讲座第三讲——《疫情与就业—结合疫情谈“经济下行压力与稳就业举措”》专题,期待您的参与!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新冠疫情与资本市场—历史危机下的新起点》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