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以党员担当铸就交通强国之基,用创新技术赋能工程实践

发布时间:2025-06-12 11:39:44

      在“交通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大连交通大学教工土木第一党支部党员王海涛教授率领科研团队以技术创新为笔,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中国工程师的硬核答卷。他带领团队扎根建设一线,为重大工程难题把脉问诊,以创新实践攻克技术瓶颈。正如他所言:“深耕岩土工程与资源环境领域,用创新技术护航‘交通强国’,让‘不可能’变为‘中国能’!”王海涛教授以党员的担当和使命,为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也为高校教师党员树立了榜样。

科研基石:孜孜以求,扎实钻研铸就卓越成就

王海涛,大连交通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隧道工程及灾害防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作为主要完成人获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2025.06 王海涛

个人先后荣获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人选,大连市十大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首届“大连青年科技之星”,“大连市优秀青年教师”等。

技术突破: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实现领域跨越

 在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领域,王海涛教授始终坚守科研一线,以党员的先锋模范精神为指引,致力于复杂条件下隧道施工环境效应与安全性评估、地下结构智能监测与灾害防控技术的研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行业技术难题,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诱发的地层变形、邻近构筑物位移及开挖面失稳等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评价方法与防护对策,有力保障了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的安全施工。相关成果在铁路、公路和地铁隧道建设中广泛应用,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安全防线。

作为高校教师党员,王海涛教授不仅在科研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他聚焦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前沿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如适用于软岩地区的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技术及其完整设计计算方法,显著提升了地质复杂条件下岩土工程支护的安全性、效率和经济效益。他还带领团队研发了锚杆-喷混植生协同生态护坡技术,实现了工程加固与生态防护的有机融合,植被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为生态保护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WechatIMG146

面对我国固废产量巨大的现状,王海涛教授及其团队将研究重心投向固废资源化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变废为宝”。他们以工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优化配置生态修复的绿化种植土,制备聚合物混凝土制品,实现了“以废治废、物尽其用”的固废协同处理目标。这一技术不仅符合国家绿色发展理念,还为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创新实践:笃行致远,科技赋能破解工程难题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家和高校教师党员,王海涛教授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科研、教学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在深耕科学研究的同时,始终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致力于破解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难题,为国家经济建设赋能增效。

从实验室到施工现场,从学术论文到国家标准,王海涛教授及其研发团队用“柔性力量”重塑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的安全边界。团队成员深入施工现场,将前沿理论与施工工艺紧密结合,不仅显著提升了工程的安全性与环保效能,更形成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二十多年来,王海涛教授主持参与近百项工程设计与咨询,攻克高陡边坡和深基坑支护等行业难题。他的成果既产出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又推动了国家标准的修订,为我国交通基建提供了系统性的技术方案,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WechatIMG147       

      作为高校教师党员,王海涛教授不仅在科研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将党建工作与教学育人紧密结合。他潜心教研,将丰富的工程经验融入教学之中,以论文、著作和专利反哺育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他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和担当。


责任编辑:耿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王海涛教授以党员的担当和使命,为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也为高校教师党员树立了榜样。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