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7月14日,福州大学赴福清市特教学校青年志愿服务队于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美育怡情系列特色课程。在非遗与童心碰撞的课堂上,美育的暖流正缓缓淌过稚嫩的心田,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指尖与心灵间生根发芽。
让非遗之美在指尖发芽
在“魔法不织布乐园,小手创造大世界”的课堂上,非遗不织布艺术变身生动的美育课。孩子们亲手触摸质地奇妙的不织布原料,观看有趣的视频了解它的历史,抢答关于不织布的小知识。最让他们兴奋的是动手环节:在实践队员的指导下,孩子们拿起安全剪刀,对照企鹅图纸,剪出圆形、三角形等,再用胶水把自己的想法拼贴成独一无二的作品。
指尖流转间,孩子们感受到了布料的温度与手工的乐趣。一块块不织布在他们的小手里变成了灵动的企鹅。当充满童趣的作品遇上百年传承的技艺,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动手的快乐,更在触摸、剪裁与创造中,悄悄在心里种下了美的种子和对传统工艺的亲近感。
用非遗温度点亮特殊童心
在“非遗蜡染的艺术工坊”里,每一抹颜色的交织都是美育的信使,非遗蜡染叩响特殊儿童的艺术心扉。在蓝花村传承人的故事里,孩子们感受到传统工艺的温度;在蜡染服饰、布艺的实物观赏中,感知国家非遗的美学哲思。当水彩颜料晕染出渐变色彩,“水油分离”的奇妙现象不仅是科学的魔法,更是艺术表达的起点。彩色的抽象线条藏着自由的想象,蓝白渐变里有对传统的致敬,非遗蜡染是童心与非遗的对话,手中的蜡笔在纸上游走,染料浸透布面,被蜡层守护的留白依次显形。每一个步骤都是手工与艺术的共振。这堂非遗课,以蜡染为媒,让特殊儿童在色彩与技艺的沉浸中,提升艺术感知力,更在文化传承的体验里,收获创造的快乐与自信,让美育的光芒照亮每一颗独特的心灵。
小手包裹百年味道与道心
在“小手包贡糖,非遗甜滋滋”的课堂上,一颗颗承载着百年记忆的漳州白水贡糖,成为连接传统与童心的甜蜜纽带。从明代贡品的历史短片里,实践队员们带着孩子们探寻着花生到贡糖的蜕变密码,“炒、熬、打、切”的八道工序藏着老手艺的匠心;当舌尖轻触贡糖时,香酥与醇厚的碰撞让非遗从抽象文字化作真切的味蕾记忆。当黄泥捏出花生模样,白泥压成糖衣形状,木槌敲击声里藏着对“打糖”工序的模仿,欢笑声中是小手与老技艺的对话。糯米纸包裹的不仅是香甜,更是传统美学与童心创意的甜蜜融合。这堂让非遗可触摸、可品尝、可创作的课堂,让百年贡糖技艺在稚嫩指尖焕发新生,也让传统文化的甜意悄悄种进孩子们心里。
在这三堂课中,非遗与传统碰撞——用不织布的巧、蜡染的彩、贡糖的甜,编织出了美育的美好模样。它们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能触摸、能创造、能分享的温暖存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既懂得了传统的珍贵,又长出了创造的翅膀。
或许这就是传承最美的样子:让非遗真正走进当下生活,用美的教育滋养孩子们的心灵,在每一颗幼小的心田里,早早种下热爱文化、向往美好的种子。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实践队队员们精心设计趣味课程与活动,用他们的热情与行动,把古老的技艺和文化魅力,生动地带到了孩子们面前。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他们相信,这些浸润着文化基因的“小种子”,终将在未来生根发芽、绽放光华。实践队员的身影,就是连接古老智慧与崭新未来的最美桥梁。这份关于“美”与“根”的接力,正在此刻,悄然传递。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