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赋能防震减灾,助力抗震强国建设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防震减灾国地中心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总结

发布时间:2025-05-31 10:58:09

一、基本情况

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党支部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紧扣“科技强国”“平安中国”战略部署,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深化“双带头人”机制,构建“党建+科研+服务”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支部现有党员24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10人,含国家百千万人才1名、青千1人支部书记赖志超教授(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带领支部获评福建省劳模工作室、福州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荣誉,入选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相关经验被《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等媒体报道。

防震减灾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紧密围绕国家防震减灾战略需求,将支部建设与学科发展、科研创新、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以“四个突出”为抓手,筑牢科研攻坚战斗堡垒,在重点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追踪国际前沿技术,结合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努力实现支部建设与科研育人、学科发展同频共振。

二、特色做法

1. 构建“三维联动”共同体,激活防震减灾科研创新引擎

防震减灾国地中心党支部创新“校--地”联建机制,通过组织联建、技术联攻、资源联享,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红色创新共同体”。

企业联动强技术链

党支部与中铁大桥科研研究院、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州市交建集团、福州市政工程管理处、福州滨海新区建设指挥部、福建博海建工集团等40余家企事业机关的党支部建立“党建+校企”合作共建关系。聚焦桥梁智能监测、抗震加固等核心技术,攻克物联网传感器研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完成了福州市区跨江的九座重要桥梁(鼓山大桥、淮安大桥、魁浦大桥、解放大桥、鳌峰大桥、三县洲大桥、螺洲大桥、浦上大桥、道庆洲大桥)的实时监测系统应用研究,为大桥的安全运营与科学管养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发已共投入700万元(其中横向经费投入600万元)。

中心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信息技术开发的“土木工程结构远程监测数据智能管理系统”以城市重要交通枢纽桥梁监测管理为切入点,实现智能感知,智能预警。依托智能管理系统完成了福州市滨海新区市政桥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工作及厦门翔安机场主航站楼钢屋盖结构智能监测项目。2024年助力企业新增横向课题20余项,到校经费750万元。

院校联动补科研链

防震减灾党支部与福州大学物信学院(陈志璋院士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成立了“福州大学无线智能检测工程研究所”,研究所致力不同学科不同院系的交叉研究、开发与合作,聚焦土木工程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推动智能传感器、智能检测及监测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以期可能产生颠覆性和引领性技术成果。

此外,党支部牵头与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近海桥梁安全与韧性联合创新中心”。创新中心聚焦复杂海洋环境下桥梁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韧性问题,将为助力我校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有机融合奠定坚实基础,为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福大智慧”。

2024年党支部新立国家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目前在研纵向项目20余项。在地震工程模拟、抗震设计理论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支部党员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支部将持续加强与校内外科研团队的交流合作,凝聚科研合力,为推动土木工程交叉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1

图片2

福大无线智能检测工程研究所揭牌 支部书记赖志超受聘近海桥梁创新中心主任


社区联动延服务链

党支部与宁德下党乡、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建立共建机制,开展防震减灾技术培训,助理解决乡村建筑抗震改造等技术难题。2024年组织支部党员赴宁德下党乡开展专题调研,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此外,党支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为泉州、莆田、福州、厦门等地提供爱心支教服务、防震公益讲座、结构安全检测、文物保护等公益服务。组织党员联系“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深入了解学生所需,解决学生关切的实际问题。

图片3

图片4

学生实践队员对安泰河古桥进行测量 支部书记赖志超参与学生社区联系活动

2. 党建引领服务平台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支部党员构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占党员总数的81%,是一支学历层次高、年轻有为、富有激情的科研团队,也是一支科研、实践经验不断积累提高的教师队伍。党支部坚持将“把党员培养成骨干”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理念,切实发挥党支部思想引领、凝心聚力的作用,将党员培养与骨干教师培养相结合,搭建平台服务中青年教师成长,进一步带动中心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引领,“润物无声”育英才

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选赖志超教授为支部书记,并配备了党务熟练的中青年教师为支部委员,打造年轻化的骨干队伍。支部在抓好党建主责主业的同时,结合土木行业的发展前景,将教师职业发展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图片6

图片7

支部书记赖志超为青年教师上主题党课 支部开展《榜样就在身边》主题教育活动

强化先锋示范,“以老带新”育英才

支部强调以党建引领科研初心,将学术交流、科研协作与支部文化建设相结合,全面打造以“国际化”为重要特色的基层党组织文化内核,助推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支部发挥国家级人才、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老带新、传帮带”提升支部老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搭建实践平台,“校企合作”育英才

中心支部将党建共建与平台建设结合起来,将拓宽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渠道,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作为高标准落实党建任务的重要指标。支部定期带领党员深入企业开展党建与技术交流活动,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并组织科研团队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图片8

图片9

党建+校企合作联合签约仪式 深入企业交流合作

三、工作案例

党支部组建党员先锋队,围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全链条,推动防震减灾科技赋能国家战略。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赖志超书记带领团队研发桥梁实时监测系统,攻克复杂环境下数据融合难题,技术成果应用于道庆洲大桥、螺洲大桥等,助力延长桥梁使用寿命。2024年新立国家基金项目2项(面上1项、青年1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横向课题到校经费750万元。

深化社会服务机制

支部党员深入基层社区,开展防震减灾技术培训与应急演练,推动科研成果服务社会。2024年组织党员赴宁德下党乡开展专题调研,参与福州市滨海新区市政桥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工作,相关技术服务获多媒体报道。

传承传统建筑智慧

挖掘福建传统建筑抗震智慧,依托“祁皑劳模工作室”与“劳模与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支部党员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升级改良福建特色工程技术,开发智能监测设备,助力提升地方建筑安全水平,提升支部文化凝聚力。

四、工作规划

下一步,防震减灾国地中心党支部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双带头人”的引领效应,以助力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目标,以土木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主线,努力将支部打造成为党建引领、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新高地,为实现抗震强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陈永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地中心党支部通过“党建+科研+服务”模式,推动防震减灾工作,为实现抗震强国贡献力量。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