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女院木兰行突击队:2025暑期深耕英德,科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5年暑期,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木兰行突击队积极响应广东省“百校联百县”行动与“百千万工程”部署,深入英德市水边镇、西牛镇、连江口镇等地开展实践工作,以科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书写出精彩的青春答卷。
红色育人VR视频点亮乡土红色课堂
在水边镇黄竹村,留守儿童阿辉在“小红车”移动课堂上,专注地观看木兰行志愿队制作的VR红色教育视频。“看着屏幕上刘裕光爷爷的英勇事迹,感觉他就在我眼前!”阿辉兴奋地说。志愿队发挥数字媒体、动漫制作等专业优势,挖掘英德市博物馆资源,将黄竹村英烈刘裕光的事迹制成VR视频,打造出可移动的红色教育课堂。
此外,队员们还在齿轮传动模型拼装、太阳能小车组装等20余场实践活动中,融入“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元素。通过互动游戏、主题绘画等形式,让孩子们感悟家国情怀。在“两弹一星”主题手抄报活动中,孩子们描绘出心中的英雄形象;“时空胶囊书信”活动里,孩子们写下对未来的期许和建设家乡的决心。这种“科技+红色教育”模式,实现了全镇青少年教育全覆盖,覆盖群众超1000人次,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红色种子。

非遗传承数字赋能润泽乡土文化心灵
在流寨村非遗漆扇工坊,孩子们绘制的扇面经三维扫描后,存入队员们搭建的“云端乡愁展厅”。木兰行志愿队运用数字技术,对竹编、烧猪等非遗技艺进行全方位记录,构建起包含详细工艺步骤和匠人口述传承的数字化档案,为传统技艺传承筑牢数字根基。
志愿队开展树叶贴画、漆扇创作等特色课程,将非遗传承与心理关怀结合。在“我的幸福泡泡”心理健康课堂上,100余名儿童通过树叶贴画、扇面绘画等抒发情感、释放压力。老匠人们“宁慢勿错”的匠心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们。这些作品通过“云端乡愁展厅”对外展示,成为水边镇的文化名片,既传承了乡土文化,又滋养了乡村儿童的心灵世界。

机制赋能打造校地协同长效帮扶新局
“蓝信封里的职业规划,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黄竹村女孩阿晴收到结对队员的回信后开心地说。木兰行志愿队自主研发的“蓝信封结对管理系统”,实现了15名队员与67名困境儿童的精准匹配。每月,队员们通过书信为孩子们介绍高校专业,绘制“职业梦想照”,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搭建起跨越城乡的成长桥梁。
为破解乡村帮扶“短期效应”难题,志愿队构建了“政策宣讲+家校协同”的长效帮扶体系。她们开发国家资助政策答题闯关系统,以趣味问答形式普及资助政策;开展“政策下乡行”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直播,让5000余人次熟悉国家资助与助学贷款政策,为困难家庭学生求学提供支持。同时,推出“我为家乡代言”系列课堂,组织孩子们讲述家乡故事,邀请家长参与互动,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实践结束后,水边镇政府、学校及各村委发来9封感谢信,中国乡村振兴、中华志愿者、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新快报、南方+等媒体也对相关活动进行报道,彰显了志愿队从“短期帮扶”到“长效发展”的成效。木兰行志愿队的实践,是广东“百校联百县”行动与“百千万工程”的生动范例。她们精心设计36节特色课程,服务群众超2000人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动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