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促融合 党员驻班育新人 ——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本科生第四党支部创新育人模式实践

2025-10-12 19:47:45 杨洋

在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高年级学生党员深入低年级班级,组织主题团课、进行学业帮扶、开展生涯规划交流……这是本科生第四党支部探索实施的“学生党员驻班”育人模式的生动缩影。该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经过2年工作的实践和总结,支部始终坚持创新“党建+”学生管理格局,班级挂科率平均下降约8%,低年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比例提升至60%左右,明确职业目标的学生比例从20%大幅上升至50%,着力提升育人实效。

一、精准施策:构建“党员驻班”制度化运行机制

支部将“党员驻班”作为党建引领育人的重要抓手,系统规划,规范管理。一是严格遴选驻班党员。从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中择优遴选,组建驻班小组,确保政治过硬、学业优良、能力突出、乐于奉献。二是明确驻班职责任务。推行“五个一”社会实践要求,即驻班党员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一次主题团课、参与一次课堂纪律巡查、完成一次班级情况调研、实施一次学业困难帮扶、进行一次阶段性工作汇报。三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驻班表现纳入党员积分制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激发党员参与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制度化安排,确保“党员驻班”工作有计划、有执行、有监督、有反馈,形成闭环管理。

1

二、多维赋能:发挥“党员驻班”全方位育人效能

驻班党员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引领者、服务者,在多个层面发挥关键作用。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筑牢信仰之基。驻班党员主动对接班级团支部,通过参与团日活动、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分享成长经历等方式,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青年语系青年心,有效引导低年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据统计,实施“党员驻班”后,低年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人数显著增长约68%,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提升。

2

二是强化学风建设,营造勤学之风。驻班党员密切关注班级学风动态,通过结对帮扶、经验分享、竞赛动员等形式,助力学业提升。开展“党员带你聊升学”等品牌活动,邀请保研、考研成功的党员分享经验,明晰学生发展方向。实践表明,班级挂科率平均下降约8%,低年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比例提升至60%左右,明确职业目标的学生比例从20%大幅上升至50%,比学赶超的氛围日益浓厚。

3

三是强化服务帮扶,传递组织温暖。驻班党员深入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同学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与诉求,成为支部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通过常态化交流与精准帮扶,有效解决了同学们的诸多实际困难,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锻炼了党员的服务意识和群众工作能力。

4

三、协同联动:夯实“党员驻班”持续性支撑保障

支部注重整合资源,为“党员驻班”模式有效运行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在学院党委统一领导下,支部与团委、学生会、班级紧密协作,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工作合力,为驻班工作提供组织支持。

5

二是强化能力保障。通过定期培训、经验交流、老带新等方式,提升驻班党员的理论素养、工作方法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

6

三是强化平台保障。依托“风华正茂本小四”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宣传驻班党员事迹,展示工作成果,营造良好氛围,扩大辐射影响。同时,将驻班工作与“计电讲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项目等相结合,拓展党员发挥作用的空间。

7

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本科生第四党支部探索的“学生党员驻班”育人模式,是推动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学风建设深度融合的有效尝试。该模式通过制度化的运行机制、多维度的育人路径和协同化的支撑保障,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引领、学业帮扶、服务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以党风带学风、以党建促育人”的目标,显著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育人实效。其核心经验在于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学生主体、注重机制创新、强化资源整合,为高校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责任编辑:杨洋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本科生第四党支部推行“学生党员驻班”模式,通过帮扶指导,有效提升成绩、竞赛参与及职业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