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提升: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3-11-22 08:24:48 黄元丰 万玥

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提升: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黄元丰 万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州教育政策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ZCYJ2146)的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用教育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把大学生劳动教育放在新时代重要的位置。这些论述和要求在当前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数字经济蓬勃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和协同育人教育理念具有重大价值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一种新的劳动形式数字劳动”,正如雨后春笋般为数字经济的增长作出卓著的贡献,数字劳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在数字劳动的影响下,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特征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提升的价值意蕴

数字劳动”一词最早是由蒂齐亚纳·特拉诺瓦TizianaTerranova提出,克里斯蒂安·福克斯ChristianFuchs让数字劳动受到关注。目前,并没有关于数字劳动的具体界定,但是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数字劳动是一种非物质劳动形式,是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蒂齐亚纳·特拉诺瓦是该观点的支持者。另一种认为数字劳动在本质上还是物质劳动,不仅包括数字媒介生产、流通与使用等的脑力劳动,也包括多种形式的体力劳动,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是该观点的支持者。但无论是非物质的还是物质的劳动,其共同特征都需要人付出时间、体力、知识或技能。总的来看,数字劳动从广义上是指依靠数字信息技术而涉及的脑力或体力等劳动;从狭义上是指在数字时代,人们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存在一定空间,且消耗了人们时间的数据化、网络化的劳动形式。

(一)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又明确提出,要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提升,是支撑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有利于发挥数字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驱动引领作用,不断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二)创新数字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20203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劳动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应当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伴随着数字技术进步与数字经济发展,社会网络节点的重连、生产组织方式的重组、日常生活方式的重塑,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着根本性变迁。在此种背景下,数字劳动应运而生,数字劳动不仅是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核心动力之一,同时也是数字时代驱动大学生劳动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创新变革的重要因素。数字劳动即以数字技术为劳动工具,以数字信息为劳动对象,以数字产品为劳动结果的新型劳动。数字时代中数字劳动的出现对于劳动者的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决策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数字伦理规范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应当充分考虑数字劳动的特征,面向数字时代对于劳动者的现实要求,不断丰富与完善劳动素养的内涵。

(三)推动大学生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今,数字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数字技术正在以不可思议的发展速度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远地影响着当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大众传播与社会互动模式。大学生参与媒介产品的生产,成为电竞团员、网管、主播、金币农夫、播客、抖音红人乃至网络大V,他们自我娱乐和过度依赖,但却被媒介平台作为点击的“数据”捕捉,制造更强大的媒介产品再次吸引大学生,为这些企业不断创造利润,创造数据业绩,为大数据平台创造更具有吸引力、诱惑性的电子产品而贡献着自己的不用付酬的劳动。这些免费劳动呈现出“自愿给予”“不求回报”“耽于享受”“深受剥削”的特征。大学生们甚至在数字化生存中变成了消费性生产者,在无意识中成为“数字劳工”“数字玩工”。因此,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提升是适应大学生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

劳动应该是一种有着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的活动。人因为劳动富有创造力,通过劳动才可以不断地去改造世界、建造世界。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的本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这是人类的一种自愿行为。但是,在强大的媒介技术面前,这种“自愿”正在被大数据的算计”改变,这种“自觉”正在被技术裹挟”,无处不在的媒介技术嵌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情感表达当中,成为吸引、诱惑乃至控制大学生生活最强大的工具。“近年来,在社会上流行以‘丧’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社会思潮,从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劳动异化的结果。实质上是长期以来社会上弥漫的享乐主义、投机取巧、不劳而获、骄奢淫逸等不良风气在智能化时代和互联网新媒体叠加的亚文化形态。”面对互联网、大数据、虚拟化所开创的数字生活,大学生的劳动更深地被“异化”了,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

(一)数字环境的虚拟化削弱了大学生的劳动意识

如今“是所有事物都媒介化了的时代”。日益发达的媒介技术,不仅带来了劳动领域的全方位变革,更成为一种结构性的力量,不仅嵌入于既有的社会场域中,而且以自己的逻辑重塑与劳动相关的政治经济环境、劳动过程、劳动控制、生产整体、雇佣方式,甚至劳动者的意识形态”,让劳动属性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语境中,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日益媒介化,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为大学生提供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交平台,媒介交流时间挤压了现实活动时间,造成了劳动实践投入时间的大量减少。在“电子媒介跨越了以物质场所为基础的场景界限和定义”的环境中,大学生与老师之间、与同学之间的联系过多依靠媒介工具来完成,再加上疫情之下在线教育的不断推进,课堂的日益屏幕化、媒介化和虚拟化,与在线点餐、网络冲浪、分包实习等构成了大学生的日常,劳动内容经过媒介传递,劳动任务通过媒介完成,这便导致大学生劳动的实践属性在媒介传播中被弱化、消解。学生没有介入真实的劳动场域,没有实实在在地出力出汗、动脑动手,便无法体会到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

(二)数字平台的娱乐化冲击了大学生的劳动观念

年轻人的劳动和娱乐,过去被严格区分,娱乐不仅实现了自我的放松和休闲,更重要的是成为自我、寻找自由、解放自我的重要维度。但是,面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娱乐工业的重组,游戏、新闻、娱乐网站,乃至社交媒体的兴盛,每一天我们都接收着媒介传递的海量信息资讯,在五彩纷呈的声光影像中享受娱乐,甚至迷失自我。这一方面消弭了身体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这种无处不在的“过滤泡”和信息茧房”,很多大学生受到信息过载的围攻却不知如何选择,被质量低俗的信息污染心灵。这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需要年轻人的自省和警惕,甚至在虚假的、泡沫化的娱乐环境中要有足够的警惕和自省意识,要不断追问:怎样才能不再只是“一个快乐的机器人”?

(三)数字技术的异质性遮蔽了大学生的主体能力(数字算法、数字鸿沟)

算法(Algorithm)是指对一系列问题给出精准而完整的解决方案或规则的机器指令。数字工具在增强人的劳动能力的同时,也在弱化着人的身体机能,导致劳动者本位出现数字异化的新困境。首先,数字算法在劳动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长期生活在数字国度”下的劳动者更习惯借助数字工具来寻求帮助。也正因为这种长期的思维习惯,在面对庞杂数据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借用数字工具来协助完成工作。而随着算法工具越精密、越复杂,劳动者就越难以理解其运行逻辑,越容易陷入算法迷宫。算法程序也从劳动工具转变为劳动过程的支配者和主导者。其次,算法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劳动的数字化无远弗届地消除了钟表的分割作用,让数字劳工无时无刻不处在劳动待命的状态之中,陷入数字平台弱契约+强控制”的用工模式之中。再次,人对算法的过分依赖,弱化了沉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劳动输出”周期大大增加,劳动日渐成为一种任务,而非必要。而且数字劳动的开始必然伴随数字设备的启动,在劳动主动性的降低和数字设备的依赖双重影响之下,劳动者本位观念出现空场”。最后,数字算法在身心双重意义上解构着劳动者存在的神圣性,人的劳动尊严在数字算法面前遭到贬值”。算法的高精度、高效率逐渐取代人工,原本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主要意指,通过劳动创造着历史,实现自我的价值,把自我视为万物最可贵、最神圣的存在。但在数字算法面前,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都存在依赖性,人与数字算法的主导关系面临被颠倒境遇。

三、大学生数字劳动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提升大学生数字劳动观念素养

电子产品几乎是大学生必备之物,它凭借强大的媒介技术打破了旧的时间观和规律的作息节奏,大学生在“打游戏”“追剧”、社交聊天等娱乐化活动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成为“低头族”“熬夜党”,时常沉浸在娱乐化的网络世界中,与现实世界严重脱离。加之师生的教学环境—无论是物理环境还是心理环境,都被媒介钳制着,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强调数字产品的介入,作业在电子产品上完成,课程在在线教育平台上实现,信息沟通在微信、QQ平台上进行,大学生成了不折不扣的“电子人”。身处数字化的环境,大学生不仅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身心放松和自由,而且浪费了大量宝贵的青春时光。因此,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之前,必须扭转学生聚焦在电子屏幕上的注意力,转变学生劳动观念,提升大学生数字劳动观念素养,增加劳动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劳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质与量”并重,帮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劳动内驱力。

(二)提升大学生数字劳动思维素养

数字劳动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劳动力的商品化,技术对劳动者的控制,乃至劳动力剥削等问题,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对我们思考“异化劳动”,思考“以人为本”的教育命题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需要转变劳动教育思维观念,将提升学生劳动思维素养摆在突出位置,将数字社会的背景、数字劳动的知识以及对当代人生存的挑战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认清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解数字劳动的现实,把握数字劳动的内涵,认识数字劳动的当下形态,了解数字劳动的发展趋势,警惕数字劳动的异化,提升自己的数字劳动思维素养,让自己不仅是在校园内做自我的主人,即便在数字生产的链条上也能不断探寻更加积极的人生,让数字媒介成为创造自己更加美好生活的工具。

(三)提升大学生数字劳动技能素养

大学生劳动教育应特别注意在媒介化环境下,还原真实的劳动体验,对冲无意识数字化劳动的不利结果。当代大学生应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从加强自律生活、努力刻苦提升大学生数字劳动技能素养,这是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学校应想方设法抽离学生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的隔板,组织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知,做中获。让大学生与劳动人民站在一起,加深大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以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做一个大写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当代大学生在当今的数字化生活和媒介化社会当中,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责任编辑:黄元丰 万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文系2021年度广州教育政策研究课题《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ZCYJ214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