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党建引领岭南文化传播的实践教育品牌,12月18-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文化思政行——古祠堂里的思政课现场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将家风传承,感恩教育、中华文化承续结合起来,对大学生们进行思维引导和价值观培育。
一节思政课如何打动学生?岭南文化与思政教学如何融合?传统宗祠能否成为思政课教学场所的延伸?带着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影玲副教授带领学生团队,走进南村镇邬氏大宗祠进行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教学。
邬氏大宗祠堂号为“光大堂”,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古祠堂承载着感恩孝亲、思想启蒙、道德教化、家风家教、团结族人等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根”和“魂”具象化展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同学们提前了解中国祠堂、邬氏大宗祠的相关知识;现场老师讲解、亲身体验,通过这种直观可体验的形式,让同学们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古祠堂所呈现的家风,古祠堂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本次古祠堂里的思政课现场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将家风传承、感恩教育与中华文化承续紧密融合:一是将课堂搬进祠堂,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将中华传统文化、岭南文化与思政教学在音、形、象上有机结合,将深刻的思政理论、抽象的道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实践场景中,使他们内心深处产生触动、感染,从而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扩大思政课的教学半径;二是将岭南文化融合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尝试,是对思政课教学空间和资源的拓展。学生学习方式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观察、言说、创造,从而使学生从主动学习中获得能力提升与思想锤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在课后讨论中,同学们普遍认为祠堂里的思政课受益匪浅,有着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文化共鸣,通过祠堂这个载体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深沉的精神内核,激起了他们学思践悟、不断探索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