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竟然也有颜色”|广美援疆支教队事迹登上《人民日报》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并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无私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作为广东高校与新疆对口支援地区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暨实习支教基地项目的参与院校,3年来,广州美术学院共遴选6批优秀学子跨越山海,奔赴边疆,不断丰富“艺术美疆”的实践,以激情和创意拓宽“美育润疆”的边界。今天,《人民日报》副刊版刊载了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援疆支教队随队指导老师教工党员张哲霓、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援疆活动参与教师党员曹国媛联合撰写的《“风竟然也有颜色”》,现全文转载如下: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新疆伽师县西克尔库勒镇中心幼儿园内,一群背着画板、提着颜料箱的年轻人已开始忙碌。刚翻新的幼儿园墙面成为他们的画布,大海与雪山、醒狮与烤馕、广州塔与喀什高台民居等粤新两地文化元素在此相遇。百人共绘的画卷(局部见图),不仅点亮边疆孩子们的艺术星空,也滋润着共创者的心灵。
这是广州美术学院青年学子艺术援疆的生动缩影。作为广东高校与新疆对口支援地区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暨实习支教基地项目的参与院校,3年来,广州美术学院遴选6批优秀学子跨越山海,奔赴边疆,不断丰富“艺术美疆”的实践,以激情和创意拓宽“美育润疆”的边界。
AI共创心中美景、“理想城市”搭建……广美支教青年与参与艺术考察的师生们,通过开发多种趣味课程,打开孩子们艺术想象的大门。“诗画共境”课堂上,学生们用当地的落叶、花朵、沙石重构“大漠孤烟直”等诗词意境,一个学生兴奋地指着自己的作品说:“原来王维看到的,和我们每天见的风景是一样的。”此刻,传统诗词在孩子们手中延展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血脉。
对边疆的孩子来说,这些来自远方的哥哥姐姐们,带来的不仅是艺术滋养,还有全新的视野与思维。艾力是巴仁镇中学的学生,一次漂漆工艺体验课上,他在支教老师的鼓励下发挥创造力,将卡纸浸入自己调制的颜料溶液。轻轻抽出卡纸后,戈壁滩中藏着湛蓝海浪波纹的美丽景象出现在眼前。“风竟然也有颜色!”艾力欢呼道,“老师,原来我也可以成为一名艺术家,以后我要到美术学院读书!”这样的自由创造,滋养着孩子们心中的绿洲。
对支教的艺术青年而言,壮美的西部边疆是文化的传承地、艺术的创新地、责任的淬炼地,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自20世纪开始,从石窟考察、保护到西行写生、教学,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升华自己的人生与艺术境界,架起边疆与内地文化沟通的桥梁。而今,青年学子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通过支教重塑自己的艺术和生命格局。“站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看着孩子们明亮的眼睛,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日记本里的支教感悟,诠释着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会化成日后他们艺术创作的温度。
艺术支教的接力还在继续,既折射出岭南美育理念,更抒写着文化对话的当代诗篇。在这里,每一笔色彩、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青春之花绽放在美丽边疆的印记——不喧哗却有力量。

广州美术学院援疆师生为西克尔库勒镇中心幼儿园创作的墙绘(局部)。
未来,广州美术学院青年学子将继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