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前沿、最一线的教师群体,肩负着政治发声、学生思想和行为引路的重要责任。长期以来,华北电力大学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新时代引路人计划”。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辅导员配备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培训专业化和队伍职业化发展。
建强配齐,推动辅导员队伍配备科学化。学校建立“1主+3辅”辅导员配备模式,即以专职辅导员为主,以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担任的兼职辅导员、校外兼职辅导员作为有效补充,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持续打造高质量学工队伍,凝聚思政育人合力。在专职辅导配备方面,严格按照师生比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明确选聘标准和程序,注重从有辅导员及学生工作经历、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人员中选优育强辅导员队伍。校内挖掘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元素,优选部分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在“青春榜样先锋班”、“师生理论宣讲团”、“青马”读书会等学生思政教育特色活动中,不断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校外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校友中选聘部分优秀人才,参与学生思政工作,逐步建立校外导师库、专家库。2019年以来,先后聘任“当代雷锋”郭明义、三峡集团青年骨干等一批叫得响、看得见的“榜样式”辅导员,让学生在时代楷模、行业先锋的思想浸润中不断成长。通过优化学工队伍人员结构,校内外学工队伍的相互补充完善,对学生发展给予多元化指导,助力形成全员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建章立制,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规范化。明确的制度是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保障。在定期调研、分析研判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学校出台《华北电力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华北电力大学关于推进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对辅导员的职责要求、配备选配、发展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予以规范和明确,着力打通辅导员双线晋升渠道,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18年,辅导员职称评聘已实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在此基础上,探索辅导员发展型考核办法、学工队伍评优表彰办法,对照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破除“五唯”顽疾,更加注重考察辅导员工作突出业绩和取得的育人实效。学校将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品牌引领,推进辅导员队伍培训专业化。培训是为辅导员提供持续动能、加快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学校采取理论学习+实践探索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补充的方式,持续打造“学工E站”等辅导员培训品牌活动,不断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2017年以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两次参加辅导员专题学习并发表讲话,分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校领导多次讲授专题党课,带领辅导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和教育的重要论述,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指路引航。针对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的特点,2018年起,学校坚持定期举办“学工E站”培训,至今已累计举办70期,培训2000余人次。内容涵盖“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应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设计与思考”、“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思政工作模式探索”、“思政论文撰写及课题申报交流”、“工作案例分析”等辅导员工作的全域。
搭台架桥,促进辅导员队伍发展职业化。学校积极打造辅导员“四维”成长发展平台,通过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长城计划”思政课题研究和“一院一品”精品项目建设,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创造条件。精心设计开展校内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通过对辅导员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宣讲能力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探索创新大赛模式,展示辅导员队伍风采,以赛促训,推动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紧密结合学生需求、辅导员发展需求和学生思政工作的难点问题,培育建设了学生党建类、校园普法类、网络思政类等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辅导员工作室,努力打造专家型辅导员骨干。坚持15年开展“长城计划”辅导员专项课题研究,累计支持思政课题研究达60余项,助力辅导员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为辅导员申报承担省部级以上思政课题打下坚实基础。开展“一院一品”校园思政教育精品项目建设,先后围绕“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主题支持6个学院培育建设精品项目。通过“四维”平台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保证辅导员学习有动能、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近年来,学校辅导员获北京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提名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在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类课题中立项数量位居高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