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学教工党支部助力科研创新:特邀杨旭教授 解析高水平论文投稿要诀
近日,应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院形态学教工党支部邀请,湖北科技学院特聘教授杨旭受邀到访环境风险与相关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在医药楼2栋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投稿高水平论文的基本条件》的专题报告。本次讲座由党支部书记马萍教授主持,吸引了青年科研骨干及研究生积极参与。杨旭教授结合国际前沿研究与国内团队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案例,系统阐述了高水平论文发表的科学路径。
杨旭指出,发表高水平论文需满足两大必要条件。一是研究深度:需通过分子级机制解析实现逻辑闭环,例如采用基因编辑(CRISPR/Cas9)、单细胞测序(scRNA-seq)等技术揭示信号通路作用链,并通过多重实验验证(如跨模式生物重复验证)增强可靠性。二是独特视角:突破传统框架,聚焦跨学科机制(如“肠-脑轴”“肠-肺轴”)或边缘群体视角。他以南方医科大学周宏伟团队发现“肠-脑轴调控肝性脑病”发表于《Nature Medicine》为例,强调新颖机制对子刊论文的推动作用。
杨旭进一步提出提升投稿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一是高档次分析技术:空间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是子刊“敲门砖”,可精准解析细胞异质性。如斯坦福大学亓磊团队利用CRISPR技术发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二是器官交互机制:关注“器官-器官轴”(如肠-肝轴、脑-皮肤轴)在疾病中的作用,呼应国际研究热点;例如武汉协和医院张建成团队发现“肠道记忆性γδT17细胞加重肺损伤”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三是创新模式生物:类器官、斑马鱼等模型显著提升研究创新性。如浙江大学欧阳宏伟团队开发“骨化中心类器官”加速骨修复,成果登顶《Nature Communications》。
杨旭强调,高水平论文需以“科学假说图”串联逻辑链条,涵盖“组织-细胞-分子”多层次机制。例如甲醛积累通过抑制NMDA受体诱发精神分裂症的模型图,清晰呈现“因-果”关系。
会后,支部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就微纳塑料毒理机制、功能性食品评价等议题与杨旭教授展开讨论,未来将进一步聚焦新污染物健康效应研究,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马萍教授总结表示,此次讲座为实验室研究方向凝练与团队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激励青年科研人员勇攀学术高峰。
形态学教工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高度重视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与青年人才培养,持续师生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助力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