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狮脑山,草木葱茏间还带着新雨的清润。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的红旗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飘扬,最终停在那座形如刺刀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前。仰望这座直插云霄的建筑,指尖抚过碑座上“百团大战纪念碑”七个遒劲的大字,忽然懂得了总书记为何要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专程来到这片英雄的土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民族的脊梁;这里的每一缕风,都回荡着不屈的呐喊。
一、从历史坐标中读懂"中流砥柱"
站在纪念碑前,队员同志们仿佛能看见85年前的漫漫长夜:1940年8月,八路军105个团在正太铁路沿线发起突袭,狮脑山作为主战场,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打退日军13次猛攻。讲解员告诉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驻足良久,强调“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了读懂这句话的分量,同志们在纪念碑周边的战壕遗址里蹲下身,触摸着弹痕累累的岩石。当地文史专家郝雪廷老人带着同志们翻开泛黄的战报:“当时日军用飞机大炮轰炸,战士们就躲在这样的石缝里,渴了喝雨水,饿了嚼树皮,硬是守了七天七夜。”他指着远处的阳泉城,“总书记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是要我们知道,今天的万家灯火,是先烈们用命换来的。” 实践队里最年轻的队员小林才刚满19岁,他在纪念碑前鞠了三个躬:“以前在课本里读百团大战,总觉得是遥远的历史。今天站在这里才明白,那些牺牲的战士,很多都和我们一样年轻。他们为了‘不做亡国奴’的信念拼到最后一刻。

二、让每一件文物都"开口说话"
从纪念碑下来,队员们走进百团大战纪念馆,循着总书记参观时的路线,在419块展板前慢慢挪动脚步。玻璃展柜里,一支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躺着,枪托上刻着模糊的“抗日救国”四个字;泛黄的照片里,正太铁路的铁轨被八路军战士撬起、炸毁,铁轨的断口还留着炸药灼烧的痕迹;墙角的收音机播放着当年的战地广播,“同胞们,起来抗战啊"的呐喊穿越时空,让人眼眶发热。“总书记特别关注这些细节。”年轻讲解员李玘带着我们停在一组群雕前,雕像里有扛着炸药包的战士,有送情报的儿童团员,还有抬担架的老乡。“他当时问我,这些人物是不是有原型?我告诉他,这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军民一心,才有了百团大战的胜利。”李玘的手指划过雕像中一位老妇人的皱纹,“你看她怀里揣着的窝窝头,是准备送给战士们的,当时老百姓就是这样把家底都拿了出来。”我们实践队分成几个小组,分头记录文物背后的故事。在范子侠烈士的绝笔信前,队员们一字一句抄录:“我前进了,望你勿以我为念。”信的末尾,这位34岁的指挥员画了一个小小的五角星。“总书记说这些烈士姓名‘如同历史天空闪烁的繁星’,现在同志们懂了,他们的光芒,其实一直照亮着我们。”

三、把红色故事种进“青春心田”
离开纪念馆时,同志们遇见了一群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他们正围着退休老人姚永田听故事。老姚是土生土长的阳泉人,这些年跑遍了正太铁路沿线的深山,收集了200多个抗战故事。“总书记说要‘赓续传承、历久弥新’,我这把老骨头,能做的就是把故事讲给娃娃们听。”他指着远处的教学楼,“你看,那就是当年儿童团上课的地方,现在成了重点小学,这就是最好的传承。”同志们跟着孩子们来到纪念碑前,和他们一起系上红领巾。洪城河小学的王翊童举着队旗,大声说:“习爷爷告诉我们,红领巾是先烈的鲜血染成的。我们今天在这里宣誓,要像他们一样爱祖国!”看着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脸庞,忽然想起总书记对青少年的嘱托:“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实践队决定把收集到的故事整理成小册子,队员们还拿起画笔,把狮脑山战斗、正太铁路破袭战的场景画成漫画。“就像李玘姐姐说的,每块展板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故事。”队员小张说,“我们要让更多同龄人知道,百团大战不是课本上的黑体字,是一个个年轻生命用热血写就的史诗。”下山时,夕阳为百团大战纪念碑镀上了一层金边。回望这座山,忽然明白总书记为何要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日子来到这里——他是在告诉我们,历史从不是过眼云烟,那些为民族解放而战的先烈,永远是我们前行的灯塔。作为三下乡实践队的一员,我们能做的,就是带着这份感动回到校园,让更多人知道:在狮脑山的云雾里,在百团大战的故事里,藏着中国人最硬的骨气,也藏着民族复兴最劲的底气。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