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从“强国行”到“强师行”: 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党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5-28 10:48:33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党建工作与师范教育深度融合,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命题。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以“党建+”为引擎,以课程思政为纽带,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育人、思政赋能教学”的特色路径,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构建三结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全方位协同育人

(一)课程思政与教师成长深度融合:以德立身,锻造育人“先锋队”

支部以“党员教师师德示范工程”为抓手,通过“典型引路、以赛促教、研教互促”三重路径,构建教师成长生态链。

1. 树标杆,厚植教育情怀

支部建立党员教师师德示范工程,选树谢忠凤(十堰市师德标兵)、郑传芹(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先进典型,将扎根乡村、奉献教育的职业理想融入课堂教学。例如,谢忠凤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以“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荆楚楷模”蔡明镜的感人事迹为案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的使命感。

2. 强能力,以赛赋能成长

依托“课程思政示范课”“一流本科课程”“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等平台,构建备赛参赛复盘推广全链条培养机制。支部党员教师团队获湖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本科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等省级奖项14项,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奖项10。老师们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童安、郑传芹等党员教师主持的《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探索》等课题获市校级课程研究及教学成果奖项,形成赛训一体、研教互促的教师成长模式。

(二)课程思政与支部建设同频共振:组织赋能,筑牢育人“主阵地”

支部将“课程思政”作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突破口,通过机制创新与科研驱动,激活组织育人效能。

1.机制创新:让思政融入日常

课程思政纳入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核心议题,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案例研讨会”“红色教育实践交流会,推动党员教师集体备课、共研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例如,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中,党员教师团队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设计儿童营养与家国情怀专题,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儿童健康问题,将“小课堂”延伸至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2.科研驱动:以理论反哺实践

鼓励党员“研思政、践思政、悟思政”,开展思政方面的学术研究。支部成立课程思政研究团队,围绕“教育家精神”“教育情怀”“乡村教师培养等方向开展课题攻关,累计获批省部级教科研项目10项,发表核心论文20余篇,形成理论实践成果闭环转化

(三)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有机衔接:知行合一,锻造育人大熔炉

支部以“红色铸魂、实践砺志”为主线,构建“沉浸式体验—常态化服务—价值观内化”的实践育人链条。

1.红色教育铸魂:行走的思政课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在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师生赴郧阳革命烈士陵园、丹江口大坝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现场教学、微党课宣讲等形式,将红色基因融入师范生培养。利用暑期开展红色之旅行社会实践,学生在党员教师的带领下,分赴黄冈、麻城开展“追寻党史”“重温革命精神”等红色活动;去往乡村、社区开展社会调研。少数民族同学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前往所在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开展教育调研和服务。

2.社会服务砺志:泥土中的成长课

与十堰市20所乡村中小学、多个社区建立党建联建机制,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支教帮扶、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累计服务留守儿童3000余人次。毕业生主动选择扎根乡村教育,涌现出“荆楚楷模”蔡明镜、湖北省长江学子李家海等先进典型,形成思政引领实践锤炼价值内化的育人链条。

、创新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一)内容融合: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共生共长

支部依托“新六艺”实践育人平台,以“新六艺”技能培养体系为载体,构建“专业技能+价值引领”双螺旋育人模式。

一方面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课、话、书、歌、画、舞新六艺教师技能培养体系,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图谱,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的深度融合。例如,《小学教育原理》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教育信念,厚植教育情怀和时代使命;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通过艺术表达涵养家国情怀实现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实施,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校级示范课3、院级示范课7,形成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为代表的核心课程引领、多学科协同的课程思政矩阵。

(二)载体拓展:构建双课堂协同育人新生态

1.校内小课堂基础

创新三习贯通培养模式“四年贯通导师制”,党员教师率先垂范,从思想引领到就业指导全程陪伴学生成长。学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 3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超 90%

2.校外大课堂”促实践

十堰市多所小学、幼儿园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开展教育三习、教育观摩、乡村研学、教学研讨等活动,打造校内校外一体化实践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加深对地方基础教育的了解,涵养教育情怀。

(三)机制保障:构建传帮带”筑牢质量生命线

1.梯队培养强根基

实施老党员传经验、中年党员挑大梁、青年党员接好棒的梯队建设模式,培育省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一流课程25,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形成“老中青”协同发力的育人格局。

2.制度护航促长效

出台《教育学院教学质量保障实施细则》,建立评课反馈改进动态督导机制,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见效。青年教师感慨,从教案设计到课堂实施,支部的传帮带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三、深化双向转化”课程思政辐射效应,服务教育强国战略

(一)成果转化:从校内经验区域示范

通过党建联建机制,支部与地方中小学、幼儿园深度合作,形成共思、共研、共建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校内实训校外实战社会服务一体化路径推动课程思政经验从校内向区域辐射,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格局。比如支部与茅箭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讨会,党员教师彭娟、田小军分享家校协同育人经验,推动思政育人模式向基础教育延伸。

(二)文化赋能:从专业教学文化传承

支部主动传承地域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党员教师甘毅臻将武当武术”“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师范生体育课程,开发《传统文化与体育育人》校本教材;谢忠凤、赵晶团队开展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行动,助力十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郑传芹主持的乡风家风家教研究项目深入乡镇学校,形成教育传播文化、文化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以党建+为引擎,通过三结合体系筑牢育人根基、三位一体路径创新实践模式、双向转化机制扩大辐射影响,实现了课程思政与师范教育的高度融合。未来,支部将继续深化双带头人示范效应,以培养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教师为目标,为服务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赵贤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支部以“党建+”为引擎,通过“三结合”体系筑牢育人根基、“三位一体”路径创新实践模式,实现了课程思政与师范教育的高度融合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