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强国行”到“强师行”: 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党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创新实践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党建工作与师范教育深度融合,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命题。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以“党建+”为引擎,以课程思政为纽带,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育人、思政赋能教学”的特色路径,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构建“三结合”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全方位协同育人
(一)课程思政与教师成长深度融合:以德立身,锻造育人“先锋队”
支部以“党员教师师德示范工程”为抓手,通过“典型引路、以赛促教、研教互促”三重路径,构建教师成长生态链。
1. 树标杆,厚植教育情怀
支部建立“党员教师师德示范工程”,选树谢忠凤(十堰市师德标兵)、郑传芹(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先进典型,将“扎根乡村、奉献教育”的职业理想融入课堂教学。例如,谢忠凤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以“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荆楚楷模”蔡明镜的感人事迹为案例,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基层的使命感。
2. 强能力,以赛赋能成长
依托“课程思政示范课”“一流本科课程”“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等平台,构建“备赛—参赛—复盘—推广”全链条培养机制。支部党员教师团队获湖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本科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等省级奖项14项,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奖项10余项。老师们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童安、郑传芹等党员教师主持的《党史教育融入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探索》等课题获市校级课程研究及教学成果奖项,形成“赛训一体、研教互促”的教师成长模式。
(二)课程思政与支部建设同频共振:组织赋能,筑牢育人“主阵地”
支部将“课程思政”作为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突破口,通过机制创新与科研驱动,激活组织育人效能。
1.机制创新:让思政融入日常
将“课程思政”纳入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核心议题,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案例研讨会”“红色教育实践交流会”,推动党员教师集体备课、共研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例如,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中,党员教师团队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设计“儿童营养与家国情怀”专题,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儿童健康问题,将“小课堂”延伸至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2.科研驱动:以理论反哺实践
鼓励党员“研思政、践思政、悟思政”,开展思政方面的学术研究。支部成立“课程思政研究团队”,围绕“教育家精神”“教育情怀”“乡村教师培养”等方向开展课题攻关,累计获批省部级教科研项目10项,发表核心论文20余篇,形成“理论—实践—成果”闭环转化。
(三)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有机衔接:知行合一,锻造育人“大熔炉”
支部以“红色铸魂、实践砺志”为主线,构建“沉浸式体验—常态化服务—价值观内化”的实践育人链条。
1.红色教育铸魂:行走的思政课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在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师生赴郧阳革命烈士陵园、丹江口大坝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现场教学、微党课宣讲等形式,将红色基因融入师范生培养。利用暑期开展红色之旅行社会实践,学生在党员教师的带领下,分赴黄冈、麻城开展“追寻党史”“重温革命精神”等红色活动;去往乡村、社区开展社会调研。少数民族同学在党员教师的指导下,前往所在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开展教育调研和服务。
2.社会服务砺志:泥土中的成长课
与十堰市20余所乡村中小学、多个社区建立党建联建机制,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支教帮扶、心理健康辅导等活动,累计服务留守儿童3000余人次。毕业生主动选择扎根乡村教育,涌现出“荆楚楷模”蔡明镜、“湖北省长江学子”李家海等先进典型,形成“思政引领—实践锤炼—价值内化”的育人链条。
二、创新“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一)内容融合: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共生共长”
支部依托“新六艺”实践育人平台,以“新六艺”技能培养体系为载体,构建“专业技能+价值引领”双螺旋育人模式。
一方面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课、话、书、歌、画、舞”新六艺教师技能培养体系,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图谱,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的深度融合。例如,《小学教育原理》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教育信念,厚植教育情怀和时代使命;《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通过艺术表达涵养家国情怀,实现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实施,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校级示范课3门、院级示范课7门,形成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为代表的“核心课程引领、多学科协同”的课程思政矩阵。
(二)载体拓展:构建“双课堂”协同育人新生态
1.校内“小课堂”夯基础
创新“三习贯通”培养模式及“四年贯通导师制”,党员教师率先垂范,从思想引领到就业指导全程陪伴学生成长。学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0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 3项,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超 90%。
2.校外“大课堂”促实践
与十堰市多所小学、幼儿园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开展教育三习、教育观摩、乡村研学、教学研讨等活动,打造校内校外一体化实践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加深对地方基础教育的了解,涵养教育情怀。
(三)机制保障:构建“传帮带”筑牢质量生命线
1.梯队培养强根基
实施“老党员传经验、中年党员挑大梁、青年党员接好棒”的梯队建设模式,培育省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一流课程25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形成“老中青”协同发力的育人格局。。
2.制度护航促长效
出台《教育学院教学质量保障实施细则》,建立“听课—评课—反馈—改进”动态督导机制,确保课程思政落地见效。青年教师感慨,“从教案设计到课堂实施,支部的‘传帮带’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
三、深化“双向转化”课程思政辐射效应,服务教育强国战略
(一)成果转化:从“校内经验”到“区域示范”
通过党建联建机制,支部与地方中小学、幼儿园深度合作,形成“共思、共研、共建”的协同育人模式,构建“校内实训—校外实战—社会服务”一体化路径,推动课程思政经验从校内向区域辐射,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格局。比如支部与茅箭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讨会”,党员教师彭娟、田小军分享“家校协同育人”经验,推动思政育人模式向基础教育延伸。
(二)文化赋能:从“专业教学”到“文化传承”
支部主动传承地域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党员教师甘毅臻将“武当武术”“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师范生体育课程,开发《传统文化与体育育人》校本教材;谢忠凤、赵晶团队开展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行动,助力十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郑传芹主持的“乡风家风家教”研究项目深入乡镇学校,形成“教育传播文化、文化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以“党建+”为引擎,通过“三结合”体系筑牢育人根基、“三位一体”路径创新实践模式、“双向转化”机制扩大辐射影响,实现了课程思政与师范教育的高度融合。未来,支部将继续深化“双带头人”示范效应,以“培养有情怀、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教师”为目标,为服务乡村振兴和教育强国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