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高校科研实验室与附属医院深度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科技工作者必须坚持“四个面向”,精心护佑人民身体健康,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应充分发挥优势,承担起推进医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医学基础研究需要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标,从临床实践凝练科学或技术问题,最终回归临床。高校附属医院则需要不断进行理论、技术和设备等的创新,立足科学研究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教学和临床诊疗水平。然而,当前除了头部高校、医院外,大部分学校基础和临床科研人员沟通交流偏少,实质性开展科研合作范围不广、深度不够,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基础研究与临床融合程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1)顶层设计缺位。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均能意识到合作的重要价值,但囿于缺少顶层设计,合作往往只存在于个别人之间,难以整合更多资源开展更大、更有意义的研究,无法从整体上调动基础和临床两个研究群体的积极性。
(2)科研条件受限。医院科研平台、技术体系相对不够完善,再加上一线医生工作繁忙,缺乏团队支撑,较难开展系统性实验。这客观上也为某些“论文工厂”提供了机会,导致当前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一些乱象,甚至滋生学术不端。
(3)保障机制不健全。基础、临床研究人员缺少有效交流契机和渠道。另外,平台共建、绩效考核、成果认定等与长期合作相关的问题缺少制度保障。
解决思路:
通过党建打通基础研究与临床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在高质量党建引领下,开展科研实验室与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在党建和科研方面的全面交流合作,凝练一个特色,产出一批成果,打造一个品牌。
做法及成效:
(1)将党支部建立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医院相应学科(群),选优“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配强支委班子,通过支部将高层次人才、优秀医生及青年科研骨干有效组织起来。
(2)科研实验室与附属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双聘机制。各科室设立科研秘书(由支委或党员骨干担任),聘请实验室人员作为科室科研(副)主任,参与查房、病例讨论及科研活动组织协调。科研实验室邀请临床医生参与课题设计及进展讨论,对课题的临床价值、未来成果应用场景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3)支部联建共建。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交流支部工作经验,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党建+”功能:
党建+学科建设-围绕学科建设需要,整合实验室同领域科研人员与临床医生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开展课题合作、项目申请、共同申报更高层次科研平台等。
党建+学术交流-双方通过学术沙龙的方式定期轮流组织学术活动;共同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作学术报告,进行科研指导。
党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共同讨论并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双方人员深度参与学生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各个环节。
党建+本科生培养-双方人员共同作为本科生指导教师,开展暑期科研实践、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让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接触临床。
在党建引领下,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第一附属医院依托支部和党员骨干,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三年来,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省级项目28项,大学生创新项目 6 项,共同发表高水平论文24篇,组织学术交流数十场,培养研究生10余名,有力支持双方学科建设。另外,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教育部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团队1个,省级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校级党建重点项目1项,校级样板党支部2个。心内科、心外科、泌尿外科、肿瘤科、检验科等科室科研团队逐步发展壮大,并有科研成果陆续产出。
结语:
新形势下,无论高校还是附属医院,以有组织的党建带动有组织的科研实为推动科技创新和诊疗改革的优选举措。双方可以进一步优化形式、丰富内涵、完善绩效考核等体制机制,通过党建让高层次人才、年轻教师、医生和学生凝聚起来,开展党建交流和科研合作,催生代表性成果并推动成果转化落地,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从而打造党建品牌,促进学科发展、推动理论创新和临床诊疗技术提升,造福人民大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