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果立足党建引领,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秉承课程思政浸润专业课程群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育人融入教学全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爱国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新工科建设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为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与教学科技支撑。
一、针对的问题
1.解决信息类核心课程未能有效深度挖掘国家重大工程和科学成果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问题。
2.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历程挖掘思政素材不够深入的问题。
3.解决信息类课程教学方案内思政因素导入较为生硬的问题。
4.解决信息类课程教学实践中思政案例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5.解决信息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未明确的问题。
二、思路、举措和办法
(一)总体思路
为解决信息类课程思政融合问题,深度挖掘国家重大工程和科学成果中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核心课程,并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时代思政素材。针对思政因素生硬导入,优化教学方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促进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同时,精选针对性思政案例,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和实践能力,并且明确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确保思政教育取得实效。
(二)举措与办法
1.“双模块”共建共享,共创优质教学内容
(1)教师团队模块:基于学校产学研合作项目,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新模式。在原有专业教师的基础上,邀请企业工程师、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联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探讨和挖掘对信息类课程内容的重构与分工,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精准提炼,建立教学团队协作共同体,充分发挥“校企共建、思专共研”的优势,为模块化教学提供了专业的团队基础,实现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工程师辅助、思想政治教师把关、辅导员保障的模块化教学团队,实现团队内共研、共建、共教、共享。
(2)教学内容模块:围绕科技创新的专业主线,对信息类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采用“理论讲授-在线虚拟实验-项目实践-成果产出”的教学步骤全过程渗透多元化思政元素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并在课堂练习、在线实验、项目实践中融入企业案例、学科内各类竞赛赛题、认证等,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
2.寻找思政“触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信息类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学团队注重从专业角度出发,积极收集科技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关注当前技术热点和舆论环境,寻找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触点”,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贴近学生认知的事件或案例为切入点,按具体章节将多元化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联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课堂思政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易于学生接受并融会贯通。通过课堂思政教学,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怀和文化自信,积极关心时事政治国内外大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政育人的目的。
3.赋能智慧课堂,助力专技与思政深度融合
智慧教育背景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多模态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环节,两者以“ 多模态问题”相互衔接。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将学生分为低、中、高三阶学习者,设计渐进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体系。通过教师引导和陪伴、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混合式学习,满足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于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依托智慧教学平台构建多模态学习环境,分享多模态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多元互动能力和各种器官协同工作的能力,使学习者愿意沉浸学习中,促进师生、生生相互协作,形成“学习共同体”,真正实现“四化”的落地,即学习自主化、教学信息化、智能交互化 、沉浸体验化。
4.创新考核形式,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考虑到家国情怀、强国意识、工匠精神等思政内容,不易通过显性和量化的考试进行打分,因此设计多样的过程考评方式,引入学生、企业等全员全方位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通过实践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展示等活动,评价学生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工作成效
项目成员积极营造课程思政建设氛围,信息类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显著。在全体教师的共同拼搏与不懈追求下,始终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在“党建+育人”引领下,积极推动教学工作的创新与优化,取得了丰硕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果和一系列荣誉称号。
1.2024年,获批青岛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思政数据融合创新教学团队;
2.2024年,郭玉芝同志获得“青岛市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3.2024年,房正华同志获得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4.2024年,信息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批第三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5.2024年,支部获批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6.2024年,支部获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7.2024年,支部荣获“青岛市五星级党支部”荣誉称号;
8.2023年,学院教师团队获“山东省教育系统共产党员先锋岗”荣誉称号;
9.2023年,支部获批第三批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10.2023年,李白玉同志获得“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11.2023年,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OBE理念下民办高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三结合一贯穿”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12.2022年,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13.2019年-2024年,五门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建设课程。2020年-2024年,获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
14.2023年-2024年,郭玉芝、徐伶伶、房正华等多位项目成员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最美教师”、“发现榜样”等荣誉称号 ;
15.2023年-2024年,学生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技能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60余项、省级奖项200余项。
四、存在问题和下步思路
1.挖掘科研成果内容,充实课程思政案例库
充分挖掘教师所承担的国家及行业发展的科研项目成果内容,转化为课程思政案例。打通科研项目与课堂教学的科教融合渠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 到科研项目中,可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我国发展和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激发学生心灵深处最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
2.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升“育人”基因
课程团队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自觉学习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信息类专业相结合的价值观,尤其是国家战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教育内容,强化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当好学生引路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其德育教育的执教能力。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与企业
以产业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融合思政元素拓展核心技术和创新方法的培养,促进信息类课程基础理论研究,加快信息技术领域科技成果在重点行业领域的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