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精品案例丨华南理工大学:“一核三链三融合”构建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新范式

2025-11-07 15:03:02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遴选培育了一批具有全国示范性、引领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旨在推动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为加强典型宣传、推广建设成果,高校思政网开设“思政精品案例专栏”,集中展示入选高校在理论武装、文化育人、心理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队伍建设、国家安全教育、育人共同体等方面的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示范带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

“一核三链三融合”

构建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新范式


华南理工大学按照“我们从哪里出发—现在在哪里—将要到哪里去”的逻辑,深入挖掘校史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以最早办学源头“红色甲工”为精神文脉,整合地缘优势、学科特色、校内外资源等,构建“一核三链三融合”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新范式,推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和应用转化,传承学校百年办学中积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核,努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未来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


以“甲工精神”为内核

破译红色基因传承密码


探寻“百年办学初心路”。学校组织力量“寻根溯源”,激活天然拥有的红色基因,在校史挖掘上取得重大进展。围绕“红色甲工”成立前后到1952年组建时期的校史和革命史,通过大量调查和考据,编撰《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校史考(1910—1952)》,既为传承发扬“红色甲工”精神血脉追溯了源泉、理清了脉络,又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早期传播和党团史研究,成为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将“百年初心”写入大学章程。2022年,教育部网站公布《教育部关于同意华南理工大学章程部分条款修改的批复》,修改后的章程对学校办学源头、院系调整、办学成就等进行了考证梳理和丰富完善,突出了学校的厚重历史、红色基因和精神传承。依据修改后的章程,华南理工大学最早办学源头被确定为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红色甲工”)。

让“百年初心”刻进精神图腾。校徽是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载体,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根据大学章程,华南理工大学在校庆之际正式发布第三版校徽。将校徽中的“1934”调整为“1918”,以“甲工精神”为源头的红色基因永久性地刻入了华南理工大学的精神骨髓。


以“三链接”为载体

营造红色文化浸润氛围


红色景观打造“活教材”链接。设计校园红色史迹和重要纪念地游览线路,将中山像、民主广场等十处景观转化为红色育人资源,组织百个团支部的数千名团员青年参观。学生们通过打卡了解红色景观的前世今生和红色故事。塑立“红色甲工”英雄人物群像,将部分广场和道路命名为“文雍广场”“甲工路”等,营造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数字技术打造“智空间”链接。运用校史馆红色文化资源、场馆沉浸式体验、历史情景再现等方式创新宣讲形式。“初心”新校史馆采用裸眼3D魔方、270°沉浸式五折屏等高科技展示照片1000余张、实物展品90余件、影像资料10余段,内容涵盖“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同学录”影印件等,让校史馆成为红色育人大课堂、校史研究主阵地、文化宣传主窗口。创建研习书院,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配置专题电子资源。围绕“红色甲工”的由来、发展及变迁举办“百年恰风华”主题展览,鲜活深刻地反映了学校的百年变迁。

内外联合打造“全领域”链接。上下联动追溯红色基因,内外联合扩大校史文化影响力。加强和广东省文旅厅、广东省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保护管理机构等单位的合作,深化对学校红色校史资源的研究与阐释,完善各地市革命资料展存中与“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相关革命人物的展陈资料。承办“英雄花开英雄城”等市级活动,借助外部媒体资源扩大影响力。“红色故事会”“红色经典交响音乐会”“走进中山纪念堂”等活动受到市民广泛关注。通过开展红色校史研学活动、环五山创新策源区高校徒步活动、地铁直播、共建红色甲工展览馆等方式向社会传播红色文化。



微信图片_20251107150114_115_161

青年交响乐团携“红色经典交响音乐会”走进中山纪念堂


微信图片_20251107150119_116_161

“广州红色故事展演”于华南理工大学首演


以“三情”融合为驱动

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磁场


学校全力有效推动大学文化工作的具体化、项目化、场景化,以点带线,辐射成面。通过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磁场。

以理动情,强化红色文化研究阐释。红色文化课堂入脑入心。将红色基因融入到思政课、主题党(团)课、入学教育、教职工培训等课堂中。打造“民族复兴”“历史重现”和“粤美中国”等系列课堂,使红色精神的传承弘扬更加主动自觉。红色文化宣讲有声有色。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党史校史宣讲,推动“习语心传”学生党员宣讲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等学生组织开展演讲报告、交流研讨、作品展示、文化展演等活动,百人宣讲逾百场,辐射逾万人。红色文化研究走深走实。开展百年办学发展史系列理论研究工作,并充分挖掘利用百年校史中的育人元素,推出《学校办学历史沿革》《百年办学发展史:早期专业发展沿革》等系列书籍,讲好党史中的校史故事。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党史研究专项,把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释透彻。

以情传情,激发红色文化情感共鸣。品牌IP讲好校史故事。打造“红色甲工”品牌IP,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展演大型原创话剧《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在广州大剧院成功上演,校史人物周文雍的烈士事迹在多部珍贵党史纪录片中播出。参与制作党史纪录片《雏鹰展翅 红棉初心》,以“红色甲工四金刚”为人物主线,展开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广东的发展壮大,被称为“广州版《觉醒年代》”,并在广州电视台播出。精品活动激发真情实感。扎根校园生活本身,创作红色精品作品,以小见大展现人物有血有肉的形象,以真情实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举行“红色诗文朗诵会”、红色主题演讲、革命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使静态的红色文化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大师传承带动榜样引领。运用典型的力量做好榜样示范引领工作,挖掘学校红色校史中的师生典型人物、杰出校友的事迹。深入推动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等重点工作,持续开展“标杆工程”评比,挖掘和树立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强化朋辈榜样示范引领。

以行立情,搭建红色文化实践平台。实践教育帮助学生增长才干。开展“青春长征行”红色实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活动。学生每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近3万人次,调研足迹遍布31个省区市,学校连续3年获团中央全国暑期“三下乡”优秀单位。双创教育引导学生敢闯会创。学校在前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取得23金27银9铜的好成绩。连续6年以总分第一捧得省级“挑战杯”。多个集体和个人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培养了超200位上市公司或大型企业的创始人、掌舵者。典礼教育带动学生奋斗励志。强化“典礼育人”实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青春华章颁奖典礼全过程,颁发毕业生“笃行奖”,为志愿服务西部、扎根基层、投身边疆的毕业生队伍授旗。



微信图片_20251107150127_117_161

《红色甲工 血色浪漫》精彩剧照


微信图片_20251107150131_118_161

塑立“红色甲工”英雄人物群像


华南理工大学通过“一核三链三融合”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现了红色资源从“历史记忆”到“育人动能”的转化,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通过“三情”融合,深化了师生对“甲工精神”的文化认同,通过艺术、科技与实践的多维融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创新路径。


责任编辑:姚星霖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华南理工大学构建“一核三链三融合”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新范式,努力培养“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