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采矿》| 采矿94级校友徐涛:矿院记事

2021-01-19 18:12:52

矿院记事

入学

1994年我收到焦作矿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可能是孤陋寡闻,焦作这个城市我从没听说过,更别说焦作矿业学院在哪里了。但是家里人还是非常高兴,毕竟徐家畈(我们农村对居住在一起的多户同姓村落的称呼)也出了一个大学生,端上了铁饭碗了。我们小的时候常常听到年长的大人或老人夸某人很有本事,领国家工资就叫端上了铁饭碗(实际上我们毕业那时已经不再包分配了)。好多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

我坐了一晚从襄樊(现襄阳)出发的火车到焦作是清晨五六点左右。出了车站,一路打听来到了矿院东门,门牌上写着焦作矿业学院,当时非常失望,这个大学的校门竟然这么小。进了校园,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采矿系,才知道我早到了一天,还好老师帮忙安排到了430宿舍。由于我早到了一天,被褥需要等报到后才能领取,我就独自一人在宿舍硬床板上睡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连忙去打开门,进来一位同学,原来也是分配到此宿舍的舍友。他简单同我寒暄两句,问我从哪里来的,并自我介绍了一下,可能是方言的缘故,我当时根本没听懂他说的什么,也自我介绍了一番。后来知道这位是来自山东的颜爱华同学,我们一起在矿院并在同一宿舍共同度过了7年的难忘生活。

求学

开学首先就是为期两周的军训,在这两周的军训时间里,除了教官每天同我们打交道,那时同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杨可臣老师了。1994年采矿系招收了三个班,采矿1班、采矿2班、通风安全3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军训第一天杨可臣老师招呼大家分班集合站队。“采煤1班!”、“采煤2班!” 我的脑袋嗡的一声,什么?!采煤?!当时有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采矿工程怎么成了采煤呢。来之前好多亲戚朋友羡慕我以后经常要同黄金白银等珍稀矿产资源打交道呢,我第一次对采矿专业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而且咱们三个班一个女生都没有,而其它的经管系、电气系等都很多女生,挺羡慕的。

两周的军训生活结束后,就开始了大学的上课生活。1994年还没有实行现在的双休制,那时是周一至周六上课,周日一天休息。平时周一到周六上课。大一的时候,早晨要早起参加早读、晚上也需要去教室上自习。印象极为深刻的是每天早起跑步到指定地点报到,这段早起跑步经历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身体素质,至今受益终生。那时的娱乐生活很少,整个校园都流行老乡会活动,周末高年级的老乡(襄樊地区)来找我们这些小老乡出去活动,向我们介绍大学学习及生活经验,“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时的老乡情谊的确很深厚。大二(1995年),全国实行了双休制,一周两天休息,大家都高兴的不得了。对我们而言,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是出去看电影,通常是周五晚上宿舍拉帮结伙出去,周六一大早回来。后来想到大学时间不能就这样白白荒废了,我和同宿舍的冯斌一起报名参加了计算中心举办的计算机辅修课程,每到周末,我们就到宿舍对面的机房等候上课。通过这些课程初步学习了计算机汇编语言、Dos操作系统、Pascal语言、Foxpro等,尽管所学不深,但当时所学一些计算机相关知识对于以后的计算机学习还是受用无穷的,如目前并行/超级计算机的Linux系统的一些命令同以前的DOS系统的一些命令功能一样。

大二时一次晚间课后,系副主任周英老师(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教授)突然来教学楼给我们讲话。能看得出来周老师情绪很好,讲咱们采矿工程专业的前景、发展及其未来,正讲着,突然停电了,周老师丝毫未受影响,教室里也一片寂静,周英老师仍慷慨激昂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不要有专业情绪等,并列举了很多咱们采矿系已毕业的学生奋发图强目前已成为矿山现场中流砥柱的实例。这也是我第一次聆听周老师的讲话。同时作为周老师的小老乡(湖北随州人),我也深受鼓舞,心中大有发展煤矿大业唯我采矿之势。

大三时母校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我们采矿的同学们作为现场观众参加了会议开幕式,当时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学术会议,也是通过此次会议第一次了解了两位行业大咖。第一位是谢和平(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四川大学校长),在大会开幕式过程中,当时的煤炭部科技司副司长谢和平(时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校长)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只记得谢司长说他有事要回京,所以就简短地作了报告发言,讲完后就离开了会场。后来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留学时,也有缘同谢校长(时任四川大学校长)的两个学生一起,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岩石力学研究所学习生活了1年,通过他的学生对谢校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2位是王家臣老师(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认识王家臣老师不是在会场,而是在会议期间,我们上完课课间休息期间,王家臣老师和我们学生在教室外走廊同我们学生聊天,我们一大群学生围着王老师,听他聊采矿专业的优点、采矿行业形势发展等,让我对采矿专业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好感。参加工作后也有缘同王家臣老师一起先后参与了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后来提到此事,王家臣老师说他没有一点印象。只能说人生就是如此,老师日常不经意的言语可能在给学生留下终生印象或产生终生的影响。

考研

考研其实也没有下很大的决心,只是感觉书还没有读够,继续上学挺好,我就考研了。最初决定考研的有不少人,但最后坚持下来的只剩下颜爱华、南华、李金克、于仕海,还有我了。那时考研相关信息很少,也没什么考研辅导班。我就在校外书店买了2本考研参考书,白天在教学楼看书学习,晚上到通宵有电的教学楼,这个教室需要提前占位,一般是在桌上放一本书以示此位置已有主人。临近期末,学习位置非常紧张,教学楼也很难占到位置,系里领导在采矿系办公楼专门为我们开辟了自习室。考研前一二周左右,学校已放寒假,学校已很少有学生。考研地点在焦作的一个中学。最后一门课程考试结束后回到学校,走在学校空荡荡的校园内,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

回校后不久,学校图书馆大厅举办了应届毕业生工作介绍会。同学们都拿着自己的简历向招人单位投送简历。那时找工作想法很简单,有单位要就行了,根本就不问工资待遇。因为那年全国考研试题较难,我觉得自己也没有希望考上,就同郑州煤业集团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协议。当时有不少同学同郑州煤业集团签订了就业协议。大约又过了没有多久,考研成绩公布了,我的考研总成绩竟然是学校第二名,而且每门课程成绩都及格了,虽然全国的分数线还没有公布,根据往年经验,读研是没有问题的。后来全国考研分数线公布,其中数学最低分数线为40分,比上一年的最低分数线55分低了15分,这一年的数学试题的确是很难的。就这样我又开始了在矿院三年的读研生活。

读研

硕士研究生的第一年主要是上课,那时全校硕士研究生很少,我们98级全体研究生29人。英语课我们是在一起上,所以那时尽管专业各不相同,但同学们很快都熟识了。由于各个专业不尽相同,通常专业课也就是1-2人同学上课,如岩石力学是矿建的王有凯老师给南华和我上,弹性力学是给南华、沈立晋和我上。课程结束后,导师李化敏老师把我安排在光弹性实验室学习,这个实验室里面有一台光测弹性仪,主要是用于开展光弹性实验测试的,就是应用偏振光干涉原理对用环氧树脂做成的力学构件模型进行实验应力测试,可以在模型上直接看到被测构件中的应力分布和应力集中情况。因为光弹性实验室需要黑暗的环境来观测光谱条纹,所以实验室的窗户都挂上了厚厚的好几层窗帘,每打开一次窗帘都非常麻烦,所以我也就基本不打开窗帘,白天主要在图书馆查阅文献、晚上就在这个白天和黑夜都漆黑一片的实验室里看书学习。实验室里有很多不同颜色条纹的实验照片,当时觉得很好看,一直很好奇怎么得到的这些照片。我就到图书馆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献,才知道还有一门光测弹性力学课程,逐渐了解了那些实验照片上的不同条纹代表着等倾线、等差线等。至今感到遗憾的是尽管在实验室待了2年多,但我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人用这台设备做过实验,只是偶尔有专家来参观一下实验设备。后来到了东北大学读博,学习使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软件模拟,竟然能够模拟得到了我在实验室见过的实验照片一模一样的结果,令我异常兴奋和激动,我连忙把模拟的光弹性结果发给了李化敏老师,李老师对我又是鼓励一番,令我更加激动兴奋。逐渐地我就走上了岩石力学与工程这条科研路!

徐涛

作者简介:徐涛,1975年生,湖北随州人,现任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8、2001年在焦作工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于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获得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银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罗哈奖提名。曾先后前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墨尔本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系副主任周英老师(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教授)突然来教学楼给我们讲话。同时作为周老师的小老乡(湖北随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