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引领 推动“科教育人”建设
计算机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学科优势,创新学科教育,开展系列实践举措,推动学院“科教育人”发展建设。持续开展“青年大学习”,以互联网微团课的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团员青年中入脑入心;深入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开展“潮头工程”,通过“风云人物”评选和表彰活动,挖掘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实践、积极向上的先进典型激励引领广大学子,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动同学们成为实践“笃学力行,守正求新”校训精神的坚定实践者。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协会,依托学院的科技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努力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成立小猿工作室,为计算机学院学生提供软件项目开发实践平台,设立下属机构小猿学习社,给学习困难学生提供题库训练,一对一学业帮扶,力争使学习困难学生能够完成学业。与企业共建党支部,党建带动实践,推进校企协作,与企业共设奖学金,与当虹科技有限公司、恒生电子有限公司、黑格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级实习实践基地,企业捐赠奖学金、竞赛项目金额超50万!校企联系紧密,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向企业输送专业人才,为学生开通实践通道,积极推动探索科教育人建设。
加强创新实践 夯实“竞赛育人”实效
计算机学院持续完善竞赛制度建设,赋能学科竞赛,充分发挥“竞赛育人”成效:建立健全科技竞赛管理体系,成立科技竞赛院级评审专家库,由历年带队获奖的专家对学院竞赛文本进行评审及指导。完善激励机制建设,设立计算机学院“当虹杯”卓越科研育人专项,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供经费支持,明确奖励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积极性;成立专业化的科技竞赛教师队伍,发挥ACM及服务外包比赛的学科优势,打通不同竞赛项目交流渠道,推动多种学科竞赛齐头并进。在学院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学院近年来在学生学科竞赛领域成绩逐年显著提升,取得突破性成果。
2021年度计算机学院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和科技立项240人次,国家级以上竞赛奖励111人次,国际ACM程序设计竞赛获奖12人次;新苗计划立项13项,“互联网+”获全国银奖1项;2022年度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281人次,国家级以上竞赛获奖118人次,国际ACM程序设计竞赛获奖29人次,“互联网+”获省级金奖1项,银奖2项,“挑战杯”国家级二等奖1项,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7人次,新苗计划立项10项;2023年度学生获省级及以上竞赛荣誉438人次,国家级以上获奖195人次,国际ACM程序设计竞赛获奖19人次,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挑战杯”省级银奖2项;2024年截止至今年9月份,在学科竞赛中,我院共有137名学生获国家级及以上荣誉,332人获省级及以上荣誉。
计算机学院积极推进校园文化育人工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落实“青春杭电”行动计划,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外大学生艺术展演,鼓励引导学生展现青春活力。
开展包括“IT科技文化月”、“1024程序员节”等具有学院特色的精品活动,以及迎新晚会、新生杯系列文体比赛、青春毕业季系列活动、大学生艺术团展演活动等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年均20余场,为团员青年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真正体现学生对活动的文化和情感诉求,以创新诠释青春,用行动铸就梦想。
正向引导,鼓励团员青年用青春诠释责任担当,积极投身爱和奉献的实践服务工作。学院青协志愿汇平台注册志愿者近五千人,信用时数约2.5万个小时。每年寒暑假,学院积极组建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运用实际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学院现有情靖之缘、仁和之家、星河幼儿园、景澜幼儿园四个特色志愿基地,以及杨柳郡、新沙、早城三个校地共建志愿实践基地。同时,学院还发挥专业优势,陆续开展了极客公园、华为云高校行会议等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活动。以文化育人,以实践育人,与青春偕行,诠释着当代青年的担当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