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浪潮遇见育人初心:辅导员工作的破与立

2025-08-19 11:47:35

近日,我系学生科科长胡雪老师有幸作为学院辅导员代表参加了于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举办的2025年第一期山东高校辅导员高端论坛,本期论坛主题为“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创新”。人工智能时代已经以不可逆之势席卷而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能否在AI浪潮中顺势而为,直接影响到新时代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质感与深度。

1755574609949

在认真聆听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的《人工智能的迭代与高校思政工作创新》,以及沈阳工业大学学工部部长李青山教授的《人工智能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重塑与能力提升路径》两场精彩的讲座之后,参会人员分组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思政工作、辅导员成长等相关课题。

一、关于教育转向:在知识洪流中,点亮思辨的灯塔

1755574659219

        论坛上刘教授抛出了十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其中一个是:人只是自主性输出信息么?在AI快速迭代的时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随着人们的信息输出从自主性到发问式的转变,教育也必然会从知识输出走向思辨力锻造。就像面对同一个问题,使用同一个AI工具(如Deepseek、豆包等),有的人会对AI提供的第一个答案深信不疑,有的人却会不停地追问、修正,直到答案经得起各方推敲。所以在信息输出的前端不同的人会追问出不同的问题,在信息输出的终端不同的人对生成内容的质量有不同的判断,在这整个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一定是人的思辨力。正如专家们反复强调的:在AI能瞬间提供海量知识的时代,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点燃师生独立判断、深度思考的火焰。这需要一场师生共同参与的思辨革命:

(一)辅导员先“思”起来

做“AI的驾驭者”,而非“数据的奴隶”:利用AI分析学生行为预警潜在风险?这的确非常高效,但绝不能只看数据标签。记得有个案例:AI预警某学生“沉迷网络”,实际却是他在熬夜为创业项目查资料。机器的“诊断”需要我们用人文关怀的“听诊器”去复核。

别再只是单向的知识与观点的输出了:可以尝试组织一场“AI心理咨询能否替代人类?”的辩论赛,或者“拆解信息茧房”的主题班会。当辅导员自己率先示范如何质疑、如何论证、如何包容不同观点,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思辨教育。

(二)让学生“辩”起来

在“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泛滥的时代,带学生玩“大家来找茬”——分辨真假新闻、识别AI生成的虚假视频。这不是游戏,是关乎信息爆炸时代生存的“认知疫苗”。

鼓励学生用AI工具(比如知识图谱生成器)去自主探究一个社会热点,不是找“标准答案”,而是梳理各方观点、分析逻辑漏洞、形成自己的见解。比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追问“为什么”和“怎么看”。当学生开始习惯这种“烧脑”的探索,思辨的种子就生根发芽了。

二、关于能力升级:在科技浪潮中锚定“人”的价值

1755574694428

李青山教授在讲座中巧妙借用地理上的“胡焕庸线”指出辅导员的职业困境: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有时间做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李教授随即发问,如果给你时间去做思政教育,你一定能做好么?相信很多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即便拿出一定时间来做思政教育工作,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产生“还不如去干些事务性工作”的念头。专家讲座和专题研讨为我们清晰勾勒了AI时代辅导员的成长图谱:

(一)要拥抱技术,提升效能

让机器搞定“重复劳动”:自动报表、数据汇总···把这些耗费大量精力的“事务性大山”交给AI助手。省下的时间,请留给和学生一次深入的谈心、一场走心的活动策划。

玩转“AI+思政”工具箱:主动学习使用基础的情感分析工具、智能内容生成平台。例如,用AI生成一份初版活动方案或个性化生日祝福草稿,你再注入灵魂加以润色,效率与温度便能完美结合。

(二)要深耕研究,洞察问题

从经验直觉走向数据支撑:围绕《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深入研究Z世代学生的网络行为模式、心理诉求变化。不再是“我觉得”,而是“数据显示···”。

打造“实践-反思-进化”闭环:把工作中的成功案例和棘手难题变成研究课题,用数据反馈优化方法,形成可推广的模式。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专业成长的阶梯。

(三)要回归人文,守护心灵

在算法的缝隙中,看见“人”的温度: AI能分析数据,却无法读懂学生深夜朋友圈里那条隐晦的求助信号,无法替代一次真诚拥抱的力量。技术越发达,我们越要守护好那份不可替代的“在场感”和“共情力”。

做“科技温度”的转化器:可以用ChatGPT生成100条生日祝福模板,但请务必亲手挑选、修改,甚至加上一句只有你和那个学生才懂的“梗”。在冰冷的代码里,加入辅导员的真心,才是暖流。

1755574951583

在与参会各高校辅导员同仁的交流中,大家都对AI时代对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表达了各自的见解,但也有一点达成共识:要在拥抱变革中坚守初心,方是我们在智能时代育人的永恒答案。诚如这场高端论坛告诉我们的:AI的浪潮奔涌不息,但辅导员工作的“育人初心”从未改变。我们要做的,是以思辨为锚,稳住教育的航向;以技术为帆,借力乘风破浪;最终,用人文的灯塔,照亮每一个年轻灵魂的航程。


责任编辑:刘晓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近日,我系学生科科长胡雪老师有幸作为学院辅导员代表参加了于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举办的2025年第一期山东高校辅导员高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