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本草世界,传承中药薪火——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纪实

2025-09-07 11:54:57 李锋涛 周咏梅 高先科

当香囊里的艾草清香萦绕指尖,当山楂丸的酸甜气息弥漫课堂,当《西游记》中的中药典故引发阵阵欢笑……近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药学与检验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走进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从厨房食材到山野药材,从味觉体验到动手实践,孩子们在沉浸式探索中揭开本草奥秘,让千年中药文化在童心沃土中生根发芽。

药食同源:餐桌本草藏密码

“原来妈妈煮的绿豆汤就是消暑良药!”周瑾欣老师在“走进神奇的中药世界”活动中,将山楂、绿豆、菊花等家常食材与药材饮片并列展示,孩子们惊讶地发现,零食摊的糖葫芦原料山楂竟是健胃消食的良药,爷爷常泡的银杏(白果)藏着活血化瘀的智慧。翟蓉蓉老师则以“厨房里的神奇小药箱”为主题,带领学生拆解生姜、红枣等食材的药用密码:生姜中的姜辣素能扩张血管缓解感冒,红枣的天然铁质是补血良方。在“生姜哥哥大战寒气妖怪”的趣味故事中,孩子们不仅记住了药材功效,更将“药食同源”的智慧转化为“给妈妈泡杯红枣茶”的实践行动。

性味命名:本草五味蕴哲学

“黄连真的比苦瓜还苦!”许虎老师的“中药的味道和故事”课堂上,学生们分组品尝细辛(辛)、甘草(甘)、乌梅(酸)、黄连(苦)、西瓜霜(咸),用舌尖感受中药“五味”对应的药效——“辛能散、甘能补、酸能收”。当一位同学皱着眉头说出“原来良药真的苦口”时,课堂瞬间变成热闹的“中药交流会”,孩子们争相分享陈皮茶、板蓝根等身边的中药体验。在药材命名环节,许虎老师以“形态+颜色+产地+功效”的多元逻辑解码本草密码:“川芎”因产自四川得名,“鸡血藤”因断面流红汁而形象命名,“决明子”则直白点明“明目”功效。当讲到“杜仲”因古人服药成仙的传说得名时,孩子们惊叹于中医药文化与历史典故的奇妙联结,在“千年的人参存在吗?”“冬虫夏草是虫还是草”的误区破解中,建立起对中药的科学认知。

实践传承:课本掌心传文化

陈丹妮老师讲解《江南》一诗时,她揭示“莲叶何田田” 背后荷叶清暑化湿的功效;分析《植物妈妈有办法》时,又让学生发现蒲公英种子对应清热解毒的药效。这种 “语文+中医药”的跨学科教学,让学生惊呼“课本里藏着这么多中药”。“我的香囊里有薄荷和艾草,闻起来像夏天!”周瑾欣老师带领学生制作防疫香囊时,孩子们捧着亲手填充的药包兴奋不已,老师借此延伸讲解红花艾草泡脚、藿香正气水防疫等外用疗法,让传统养生智慧可触可感。韩瑾老师的“小小药师”山楂丸制作活动则更具操作性,孩子们分组完成山楂粉调配、蜂蜜炼制、丸剂搓制,当一颗颗圆润的药丸在手中成型,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回家要教爸妈做消食神器!”

党建引领:本草智慧照成长

“连花清瘟胶囊在新冠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丹妮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三方三药”的现代应用,结合奥运冠军拔罐、针灸铜人赠世卫等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李锋涛老师的动物药主题课堂以“敬畏生命”为核心,孩子们触摸自然脱落的鹿角,观看梅花鹿换角视频,理解中医药“不伤害、不濒危、不浪费”的取材原则。他还将蝉蜕比作“昆虫的雨衣”,讲解其治疗感冒的功效,童趣表达让孩子们在好奇中认识到:每一味动物药都是大自然的馈赠。翟蓉蓉老师讲述李时珍历时27年著《本草纲目》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敢于尝试”的探索精神。

   当行知小学的孩子们带着亲手制作的山楂丸、香囊走出教室,当“四气五味”“药食同源”成为他们理解健康的新视角,千年岐黄智慧便有了最富生机的传承载体——这既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更是“健康中国”战略在校园里的鲜活落地。未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将继h续通过药材辨识大赛、中药趣味实验课等多元形式,走进更多中小学课堂。将本草的智慧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实验,把抽象的中医药理论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让更多青少年在探秘本草的过程中,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26683162-8f4e-4621-a2df-9ee50887b838

98d12b26-07f9-4b17-8c54-6e49f3118567

6f5a7354-37c9-4e55-90d4-8b02de02a76f

988db3e0-46cf-443f-ac7b-6a3496ce9384



责任编辑:孙洋洋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走进浦口行知小学,以香囊、山楂丸等体验,融诗、药、党建于一体,播撒中医药文化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