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项产教融合目获评新华网全国就业贡献优秀案例
近日,新华网公布了全国就业贡献优秀案例名单,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根植家乡 赋能城市,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案例经过层层筛选、专家初评、复审等程序,在近百件推荐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就业贡献优秀案例,充分展现了我校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服务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学校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本地龙头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一二五”工程城职行动计划,共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共商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理念,共研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体系,共享职业教育国际优质资源,共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共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高技能人才,为柳州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贡献城职力量。
一、伴随柳州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1.共同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
学校依托“中印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学院”“印尼中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教育培训基地”,共同培养印尼留学生400余人,为柳州龙头企业进入全球中高端产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被合作企业上汽通用五菱评为“产教融合卓越合作院校”。
我校首批印尼留学生参与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基地建设
我校获得上汽通用五菱“产教融合卓越合作院校”称号
2.打造区域性职业教育国际平台
学校联合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车有限公司、印尼必利达国民三语学校共建“中国-印度尼西亚新能源汽车现代工匠学院”,该项目获得广西首批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特色项目;《中印尼汽车产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学校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老挝甘蒙省职业学院、老挝辉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中国-老挝境外办学项目”被认定为鲁班工坊运营项目。学校携手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在柳州联合主办首届“中国(广西)-东南亚国际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政校企协同、深化国际产教融合,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我校“中国-印度尼西亚新能源汽车现代工匠学院”入选广西首批“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
我校《中印尼汽车产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入选全国第四批“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
四方共建鲁班工坊运营项目
3.开发优质国际教育资源
学校与地方龙头企业共同推进教育服务产业“走出去”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教学标准、教材、教学资源并与东盟国家共享。重点开发面向东盟的“英语+”和“东盟语种+”优质课程、面向东盟的优质教材、面向东盟的培训资源包,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校企共同开发国际化课程和教材
二、政校企协同育人,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1.政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服务平台
聚焦汽车产业新技术、新标准,依托校内全国高校第一家“FANUC工业机器人学院”,为地方企业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培训认证等服务;依托“柳州工业机器人使用维护人员培训认证平台”“柳州市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中心”“柳州市商用车检测和维修工程技术中心”与柳州市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五菱汽车全球定制化服务研发中心”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协同开展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中国-印度尼西亚新能源汽车现代工匠学院2024年首期技术培训
为企业员工开展工业机器人培训
为企业海外经销商开展技术培训
校企协同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开发
2.校企协同打造高素质人才培养高地
学校以柳州市推进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与企业共同开展新工科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共建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学院项目获自治区立项并推荐教育部评审。形成了“三能力并重、五阶梯递进、政校企共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共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工匠。
“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学院”成立
汽车敏捷试制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合影
三、建构成果推广典型范式
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力发展势在必行,在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紧迫的背景下,政校企合作打造产学研服务平台,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同时也是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分享中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具体实践。通过对合作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将学校成功的经验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开展国际化办学分享与实践,为今后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未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将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不断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开展订单班、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的创新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高质量就业、服务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