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薪火寻根脉 青春赋能乡村路——南师大学子跨越十三城,为乡村教育注入活水源头

2025-09-15 12:00:31 王开蕊

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20257月至8月,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青矜传炬·十三城师脉寻踪”实践团队奔赴江苏省十三市,开展了一场以“再揭文物后的教育史,赋能乡师成长振兴路”为主题的深度教育实践。他们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探寻教育根脉,赋能乡村教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探寻教育根脉,感悟先辈初心

团队以“文物活化—精神传承—经验提炼—资源赋能”为主线,系统走访陶行知纪念馆、张謇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黄质夫乡村教育史迹陈列馆等重要教育场馆与名人故居,深入梳理江苏乡村教育的精神谱系与历史脉络。通过实物、手稿、影像等珍贵史料,队员们与陶行知、张謇、朱自清、冷遹等教育先驱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悟教育家们“爱满天下”“教育救国”“工学合一”等的教育初心。

寻访张謇纪念馆后,队员在日记中写道:“感受先生‘父教育、母实业’的教育理念,仿佛听到他诉说教育救国的梦想。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我感受到了薪火相传的责任。”

图1

图1 团队成员在张謇纪念馆调研

深挖历史资源,打造智慧宝库

在深挖历史资源的基础上,团队绘制出“江苏十三市师德基因图谱”,并建立在地化智慧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可视化呈现了江苏师德精神的时空分布与核心特质,为乡村教师提供了可借鉴、可使用的教学案例与课程资源,将厚重的教育历史转化为生动的“活教材”。此外,团队还制作了“师魂寻迹”系列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优秀教育经验,营造崇教尚学的社会氛围。

图片3

图2 师德基因词云

赋能乡村教师,构建支持体系

项目不仅关注历史溯源,更着力现实赋能。实践团队先后访谈数十位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如今扎根乡村教育的青年教师。通过“薪火相传”纵向代际对话、“同行共济”横向教研研讨、“师心筑梦”双向成长对话三大板块,构建起多维立体的乡村教师支持体系。团队借助AI语音转写与技术处理,将超100小时的访谈录音建成“云端故事馆”,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与全国共享。

图3

图3 乡村教师支持体系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此次实践不仅深化了团队成员对江苏教育文化底蕴的理解,也让他们看到了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坚守与创新,增强了他们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使命感。从历史到现实,从文物到课堂,教育报国的火种正在江苏大地上生生不息。南师学子将以此次寻访为起点,继续深耕教育沃土,传承教育家精神,赋能青年乡师成长,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合照

图4 团队合照


责任编辑:高小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青矜传炬·十三城师脉寻踪”实践团队开展社会实践。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