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激励我们要把新时代党建工作镌刻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将新时代党建成果奉献给广西的人民群众。作为引领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镇,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探索如何将党建工作沉浸式融入具体业务,如何运用专业优势开展好服务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党建创新工作。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先后荣获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样板党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自治区级第二批样板党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全国第四批样板党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等立项。党支部始终立足于民俗专业的乡村实践,不忘基层党组织的奋斗初心,扎根于八桂田野,服务于广西乡村,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核心两平台三服务四持续”的高校教师党支部“1234”党建创新模式。
“一核心”,即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党建创新工作,必须坚持在党建引领下发挥教研核心优势。“两平台”,则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筑牢党建实践的阵地。“三服务”,从服务学生成长到服务学院全局再到服务社会发展,层层递进、逐级辐射。“四持续”,从成效方面对前期“一核心”“两平台”“三服务”等系列措施进行提质升级,搭建起党建创新模式的整体架构。
二、主要做法
(一)树立“一核心”,彰显支部专业优势
1.发挥党支部教研核心优势。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所辖专业中,民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优势,能够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遍寻科学研究的富矿。该专业的科研实力、师资队伍均于所在学院位列前茅,相应教研室的博士占比与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均达到了85.71%,国家社科项目立项人数占比为71.43%。党支部牢牢树立教研核心优势,坚持从事田野调查研究,将科学研究奉献给璀璨的民间文学文化事业,夯实开展党建创新工作的基础。
2.把控党支部党建工作方向。坚持党建引领绝不动摇,不搞“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外在形式,力求夯实党建规范基础的内在要求,着眼于制度设计与落实、组织生活开展与监督、理论学习深入与落实、政治把关执行与管理等内容,在制度捋顺、台账整理、环节规范等方面下功夫,认真落实基层党建“五基三化”巩固年行动的要求,锻炼好党建“内功”,为党支部创新实践持续赋能。
(二)打造“双平台”,汲取八桂田野养分
1.建好线上新媒体平台,宣传广西民俗文化。党支部建立了线上平台百度百家号“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专业核心优势,抓住当今时代最新的政策精神、民众需求,把对广西民间文学文化资源的采掘具象化,通过录制讲解视频、发布科研小品文等多种途径,以高校教师的专业方式对外宣传推送党支部的建设与研究成果。
2.夯实线下调查研究平台,注重专业项目产出。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党支部始终坚持扎根广袤田野做好调研,每年利用“三月三”“蚂拐节”“霜降节”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节日,深入田间垄头,走进村村寨寨,扎扎实实访山问水,认认真真开展研究,在指导并参与国家级民俗文化类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民宗委合作开展方言调查项目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三)坚持“三服务”,反哺学校乡村发展
1.立足教师本职,服务学生成长。一方面,以主题党日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学业。针对大学生教资通过率不高、普通话水平需提升等问题,党支部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教资讲座3场,600余人受益。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学生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共建、指导学生的优势,以班主任、学业导师的工作实践为切入点,将学生指导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探索了如何创新性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形成工作1篇工作案例《一核四双:探索民族地区大学生党员发展长效性新机制》并获得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精品课程和工作案例资助项目立项。
2.着眼统筹兼顾,服务学院全局。党支部成员2人历任文学院副院长,主持文学院的科研、研究生、工会等工作。此外,有8名党员同志担任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等工作,党支部成员实现了专业能力与工作技能的齐头并进,近年来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工作领域遥遥领先,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反哺乡村振兴,服务社会发展。党支部成员2人先后接受广西电视台采访,就清明节、三月三等民俗专业知识进行科普,充分发挥了党支部在服务社会发展方面的专业科研优势。同时,党支部积极参与文学院地方性培训项目年均8项,如横县横州镇柳明小学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党史学习培训班,凌云县览金小学教师培训班,柳江区新教师职前培训,横州市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培训班等,立足高校本职,为广大农村基层传经送宝,进一步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三、实际成效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聚焦模式探索创新,认真推进新时代党建创新,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以“四个持续”为特征的局面。
(一)党建创新阵地搭建方面,线上线下平台持续赋能
线下平台方面,党支部在前期田野调查、科学研究基础上,依托所辖专业,先后建立了广西非物质遗产民俗研究中心、广西文艺评论基地、现当代文学高水平学术团队、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单位地等自治区与校级平台,为学习传播科学理论、优化提升阵地效能等文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线上平台方面,党支部百度百家公众号“好记性和烂笔头”,组织党员制作并发布了89个正能量短视频及137篇网文。截止目前,已获得了17.45万的播放量,1.5万的点赞,198个粉丝,以及大量的肯定性评论,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为社会文明建设奉献了属于党支部的正能量。
(二)党建创新核心优势方面,教学科研水平持续提升
党支部牢记初心、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在党建引领下做好教科研工作。党支部成员先后获得学校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三等奖,教育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词讲解一等奖。一年来,党支部新晋教授2人,新晋副教授1人,人才梯队不断完善。新增国家级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专项课题1项,自治区民宗委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与工作实践创新调研课题4项,科研实力不断夯实,发挥了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科研”双带头的优势。
(三)党建创新提质升级方面,支部实践成果持续涌现
结合新时代党建“双创”工作,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充分运用党建创新模式的探索经验,不断深化内涵、提炼升华,积累了较为丰硕的建设成果。先后获得首批新时代南宁师范大学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南宁师范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广西第二批样板党支部、广西第二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第四批样板党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等立项,充分彰显了高校教师党支部“1234”党建创新模式的有效性。
(四)党建创新初心使命方面,思政育人本怀持续彰显
党支部发挥中文学科美育特点,把党建创新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党支部的育人职责。党支部所在的文艺学与比较文学教研室,长期坚持科研育人与课程育人相结合,年均开展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学术研究沙龙、博士讲坛等各类讲座活动5场,惠及学生300余人,极大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学术水平。支部党员带领学生志愿者,以党建为引领,以劳动教育为基点,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为归宿,分两期建成了极具文学院特色、融合“党建、科普、实践、育人”为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及美育实践基地“百草园”,极大改善了学院外部环境,达到了实践育人的实效,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成为了文学院对外宣传的新名片、新窗口。
四、经验启示
(一)立足广西区域,深耕边疆民族沃野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广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富矿,同时也体现出鲜明的边疆民族特色。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的党建实践,正是基于充分把握这些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开展的。党支部利用民间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俗学等学科优势,推动党建工作扎根于广西、服务于广西,在这片边疆民族沃野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形成了党支部党建创新的鲜明特色。
(二)立足高校阵地,推动教研优势赋能
相较于其他战线,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的重要任务,相对集中了部分优质教科研资源。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自觉抓住该特点,并将其作为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等的优势力量,以教学科研赋能支部党建。党支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邀请知名作家关仁山莅临探讨民间文学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文论同党建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以专业交流指导为“先行官”,积极与巢湖学院、达开中学、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第一初级中学等单位开展联建活动,进一步完善了高校教师党支部“1234”党建创新模式。
(三)立足师范教育,牢记育人初心本怀
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的党建创新,既有扎根八桂田野的厚度,也有教研优势辐射的高度,还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温度。党支部牢记师范高校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积极在育人方面探索,支部党员全程参与指导学生的思政、学业、科研等多个层面,逐步推动文学院形成了立体多维的育人格局。具体包含以支部共建为特色的思想引领,以教学技能打磨为推手的专业导航,以大创项目指导为路径的科研历练,以“百草园”“桂品文创梦工场”等为阵地的劳动教育及美育实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党建成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成体的引领效能,也彰显了其开展党建创新敢为人先、卓有成效的责任担当。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