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共植绿色希望"主题实践活动
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2025年3月19日,能源与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组织学院教职工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等40余人,赴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开展融生态劳动实践与红色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主题党建活动。清丰县双庙乡党委书记刘亚彬、冀鲁豫边区抗战研究会秘书长宋胜军等全程参与指导。
在纪念馆生态园区举行的“共植长青林”活动中,师生们与基层干部挥锹培土、提水浇灌,合力栽种200余株松柏树苗。常香玲书记在劳动间隙与师生交流时强调:“松柏既是革命精神万古长青的象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载体。我们要通过劳动实践把红色基因植入青年心灵,让绿色发展理念扎根专业教育。”刘亚彬向师生们了介绍了双庙乡依托红色资源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鼓励师生将专业知识融入基层建设。
活动中,学院党总支与冀鲁豫边区抗战研究会达成重要合作意向。双方拟在纪念馆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构建“现场教学+课题研究+志愿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宋胜军秘书长表示:“这种校地共建模式既能活化红色资源,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动能,期待更多高校加入革命老区振兴事业。”
在沉浸式参观环节,全体人员在讲解员引导下瞻仰了边区军民抗战实物展。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含沧桑的革命文物,生动再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师生们边走边看,边听边思,被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材料专业学生李思雨在参观笔记中写道:“触摸历史温度让我深刻理解,新时代青年既要传承‘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更要练就‘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过硬本领。”
本次活动是能化学院“党建+”系列工程的重要实践。近年来,学院党总支将党性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此次主题实践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拓展了校地协同育人新空间,二是探索了劳动教育课程化新路径,三是形成了党建业务双融双促新范式。
参加活动的师生纷纷表示,这种“行走的党课”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更聚人气。能化学院将以此次共建实践基地为契机,持续深化“红绿融合”教育模式,计划年内组织3批师生赴革命老区开展技术帮扶、文化调研等活动,切实将党建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