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尽管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影响众多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但公众对其认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许多人仍然认为骨质疏松是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忽视了其可预防性和治疗的重要性。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忽视,增加了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加强骨质疏松相关的宣讲非常必要。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媒体进行科普宣传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疾病,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有效地减少骨质疏松症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质会逐渐变薄,骨小梁会逐渐变少、变细,像海绵一样疏松多孔,容易折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骨质疏松,它是一种“静默的流行病”,常在无声无息中侵蚀骨骼健康,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钙的流失超过钙的吸收,钙的代谢容易出现负平衡,骨钙含量就会相应降低。
二、易发人群
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更易发生素质疏松。老年人骨代谢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逐渐减少,另外老年人营养吸收能力下降及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也促进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急剧减少,雌激素对骨骼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它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骨吸收增加,骨量迅速丢失,骨密度下降,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三、骨质疏松的预防
(一)饮食调整
•增加钙摄入: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建议通过饮食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坚果和鱼类。如果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可在医生建议下补充钙剂。
•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建议每天晒太阳20分钟左右,裸露四肢背对阳光。此外,也可通过食物摄入维生素D,如高油脂类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
•均衡膳食:保持低盐、适量蛋白质的饮食习惯,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1.0~1.2 g/kg。
(二)运动锻炼
抗骨质疏松治疗结合运动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缓解疼痛,且安全性较高,运动训练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力量阻力训练和多种运动联合,包括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多种方式。
(三)生活方式改善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骨流失,影响药物疗效;过量饮酒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避免过度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这些饮品可能增加钙的排出。
•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骨骼修复。
(四)定期检查
通过骨密度检测等手段,及时了解骨骼健康状况。建议中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
三、骨质疏松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等)、地舒单抗注射液、降钙素等。
•促骨形成药物: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
•其他药物:如活性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四烯甲萘醌等。
•中成药:成分中含有骨碎补总黄酮、淫羊藿总黄酮、人工虎骨粉的中药复方制剂。
(二)综合治疗
•补充钙和维生素D:作为基础治疗,确保骨骼健康。
•治疗原发病:如因内分泌疾病、药物等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四、骨质疏松的护理
(一)预防跌倒
•改善生活环境:保持地面干燥、无杂物,安装扶手和防滑地毯,使用合适的照明设备。
•使用辅助工具:如拐杖、助行器等,帮助老年人保持平衡。
(二)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情绪:骨质疏松患者常因疼痛、行动不便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需给予心理支持。
•鼓励社交活动:帮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生活信心。
(三)康复训练
•运动康复: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增强肌力和平衡能力。
•物理治疗:如理疗、按摩等,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五、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的表现
(一)疼痛
疼痛主要集中在腰部或腰骶部,疼痛部位通常与骨折的椎体位置一致,疼痛通常为剧烈的刺痛或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部分患者疼痛可能沿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放射,但一般不会超过膝关节。
(二)活动受限
活动时骨折部位疼痛明显加重,患者难以完成相应动作,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借助拐杖、助行器等辅助工具才能行走。
(三)脊柱畸形
•后凸畸形(驼背):椎体压缩骨折后,椎体前部高度丢失,导致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腰部或背部出现明显的后凸畸形,外观上呈现驼背状。
•侧弯畸形:如果骨折发生在腰椎侧方,可能导致脊柱侧弯,表现为患者腰部向一侧弯曲,身体倾斜。
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
•适应证:适用于疼痛较轻、椎体压缩程度较轻(椎体高度丢失小于1/3)的患者。
•注意事项: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因此需尽量缩短卧床时间,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坐起等。
2.支具固定
•适应证:适用于椎体压缩骨折,尤其是椎体高度丢失小于1/3的患者。
•注意事项:支具需根据患者体型定制,佩戴时间一般为6-8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光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佩戴支具时需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椎体压缩程度较重、神经受压或脊柱不稳定等情况。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
1.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VP)
•适应证:适用于椎体压缩骨折,尤其是椎体高度丢失大于1/3、疼痛剧烈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原理: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来稳定骨折、缓解疼痛,并部分恢复椎体高度。
•手术过程:在X光引导下,通过皮肤穿刺将骨水泥注入椎体,手术时间短,创伤小。
•优势:疼痛缓解迅速,患者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
•风险:可能出现骨水泥渗漏、肺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2.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
•适应证:与椎体成形术类似,适用于椎体压缩骨折,尤其是椎体高度丢失大于1/3、疼痛剧烈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原理:通过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稳定骨折、缓解疼痛,并部分恢复椎体高度。与椎体成形术不同的是,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注入骨水泥前,会先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
•手术过程:在X光引导下,通过皮肤穿刺将球囊置入椎体,扩张球囊恢复椎体高度后,再注入骨水泥。
•优势:除了缓解疼痛外,还能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
•风险:可能出现骨水泥渗漏、肺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3.开放复位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
•适应证:适用于复杂的椎体骨折,如伴有神经压迫、脊柱不稳定或椎体后凸成形术失败的患者。
•手术原理:通过切开复位、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械来稳定骨折,必要时可结合植骨融合术。
•手术过程:在全麻下进行,通过后路或前路切开,复位骨折,安装内固定器械,必要时进行植骨融合。
•优势:可有效恢复脊柱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适用于复杂骨折。
•风险:手术创伤较大,可能出现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七、术后护理
(一)预防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血栓形成,使用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等,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肺部并发症预防: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必要时使用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促进排痰。
压疮预防: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使用减压床垫减少压疮风险。
(二)康复锻炼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坐起等,减少卧床时间。
肌肉力量训练: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背肌力量训练,增强脊柱稳定性。
关节活动度训练:进行脊柱的屈伸、侧弯、旋转等运动,保持脊柱的灵活性。
(三)支具固定
术后下地活动使用脊柱支具(如胸腰骶支具TLSO)固定脊柱,限制活动,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

八、结语
骨质疏松虽然可怕,但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定期检查和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关注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享受健康生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