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访谈】清华绵阳精神 书写无悔青春-—访清华电子工程系1975级绵阳分校校友(二)

2021-01-19 13:24:39

知识领先握先机

清华绵阳分校的教学从不墨守成规,注重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引入现实教学。文革时期没有新教材,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奇缺。面对教材过时、短缺,小规模集成电路正逐渐发展的势头,绵阳分校的老师们为了给学生提供新鲜的专业知识,他们从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中汲取营养,并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编写了新的教材,充实了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等一批教材成为国内最早的一批高质量的大学课程教材。郑君里老师在讯5班首次开设了《信号与系统》课程,成为国内这一领域的最早课程。李晓明在《我的清华求学路》一文中写道:“为了跟上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老师们不断把新的内容编入教材中,给我们开了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充分显示,清华老师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与时俱进的前瞻意识。这是绵阳分校教学创新的重要实践。   

在清华所学内容对了解当时电子行业领先技术颇有助益,然而电子行业科技发展迅猛,他们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深感专业知识依然欠缺。李晓明常感,俯仰之间,学如不及。他想继续深造。1978年秋,国内恢复招收研究生。报考者基本上为文革前的大学生,他们数学基础知识扎实,但新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不足。李晓明受益于绵阳分校的教育,谙熟新知识,对考研大有裨益,同时,郑君里老师专门写信激励李晓明勇于报考,最终李晓明考研成功再次进入清华校门。

绵阳精神作动力

在那个特殊年代,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清华绵阳分校老师为人师表,真诚对待、悉心关怀学生;他们有针对性地实行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们把握世界科技的发展前沿,讲授最新知识,指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辨明时机、把控航向。同时,绵阳分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克服自身知识积累不足、学习条件艰苦的种种困难,昂扬向上,勤学进取,立志成才。可以说,师生共同努力,凝铸而成一种精神——清华绵阳精神。周书信追忆,当年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问题,李德杰老师总是说:“开卷有益,翻阅书籍必定有用。” 每当清华出版新书,李老师经常会热情介绍。这些老师淡泊人生,无视钱财,为立德兴教,为百年树人,孜孜不倦,灯尽薪传。这就是清华绵阳精神的写照。

参观系史馆

这种精神不仅源自绵阳分校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有针对性的系统教育,更源自绵阳学生内心深处强大的求学动能,源自他们对人生宝贵机会的无比珍视。周书信感言,1970年,早在入学清华前,她在车间里与清华毕业生一起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半导体电路。同时,她昼夜不舍地自学课程,风雨无阻地前往文化宫上培训班,从未间断。因知识贫乏无法解决工作难题,她深感彷徨无奈。后来机会忽至,她进入清华绵阳分校,找到纯然求学的场所,犹如久旱逢甘霖,而学习知识“好似快意解渴”。黄道法也表示,同学们珍视难得的上学机会,上课基本上从不交头接耳或昏昏欲睡。他们从电工基础教材起步,勤奋学习造就他们日后的有为,渴求知识铸成他们一生不竭的动力。

清华绵阳精神推动绵阳分校的同学们一步步迈向事业的成功。毕业后,周书信与军工老团队一直奋战在显示器领域,服务于我国尖端前沿各个领域,同时以领先技术在光电显示产业造福民生。她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荣誉感:目前京东方位列所属行业的全球第一,已开始大踏步迈向远程医疗,5G高清显示,未来前景光明。

绵阳学风寄后学

有昂扬的清华绵阳精神,就有端正的清华绵阳学风。李晓明回忆,在那个年代,绵阳分校继承了清华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除了传授有用于社会的知识技能,还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绵阳分校培养学生从心底里“不愿意、不屑于、不敢于”做败坏学风之事,坚决抵制、鲜明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实验结果力求实事求是。

 

李晓明指出,他们这一代工农兵大学生,尤其是清华绵阳分校的学生,头脑中没有欺诈、作假、剽窃等概念。后来他们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行政工作,为人正派,为官风清气正,更无贪污犯罪。学风端正,社会风气也必然纯正。他认为,为人处世与从事科研一样,道德上若无敬畏、“怵惕”之心,人会迅速变质。可以说,基础的学风教育是绵阳分校时期的法宝之一。

黄道法深有感触地谈到,清华的求学路影响了他一生,让他获益一生。每当看到母校清华发展日新月异,在国际上不断赢得赞誉,就会感到无比自豪。他希望母校一如既往将德育教育作为第一要务,希望年轻的学子们秉承清华优良的学风、肩负未来大任,无愧于清华的名誉,无悔于自己的青春。

周书信感慨地说,清华绵阳分校的教育传授了大量基础知识理论,奠定了学生进入技术领域的资质,夯实了学生走向社会、开展事业的基础。清华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影响了万千学子,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学生以更高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以自觉的态度塑造高尚的人格,让清华大学的端正学风蔚然于世。

迄今,距离三位朝气蓬勃的青年入学清华已近半个世纪,如今他们早已是阅历沧桑的清华电子工程系系友。李晓明从一名毕业后的技术员,最终成为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业专家组专家;周书信由第一颗奏响东方红乐章人造卫星用集成电路的操作工,直至成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道法从部队院校的教员,而后成为浙江物产经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他们于清华大学108周年华诞之际重返母校。周书信仿佛还能感受到来自母校老师的教育与指引,感恩清华,感恩清华绵阳精神,这种精神让那个时代无数的普通学子,在人生画卷上书写出了自己无悔的青春,取得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

采合影

 

李晓明,197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子工程系)通信专业,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通信专业。研究员级高工。历任电子部七所技术员,电子部30所研究室主任、所副总工,中国联通技术部、数据部、运维部副总经理。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主题专业专家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承担了多项军事电子预研项目和国家863计划课题。主持建设了中国联通ATM网、互联网、视讯网、IP承载网等网络。获多项发明专利。在电子学报、电信科学、通信技术、中国邮电报等技术报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周书信,197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器件专业。我国第一颗奏响东方红乐章人造卫星用集成电路操作工(1970),电子部774厂工程师(1979),北京市大规模集成电路筹备组成员(1983),改革开放我国第一批外派技术引进实习人员(1988)。中国第一台彩色平面直角电视机用显像管工程师(1989)。改革开放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松下电子有限公司技术质量,生产,采购副部长,部长(1989-2002)。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深总监,苏州公司,北京公司,厦门公司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2002-2015)。

黄道法,197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无线电系雷达专业,在部队院校担任过教员、干部科长。1987年底转业到浙江省人民政府驻山西办事处,担任过秘书处长、工会主席、浙晋公司总经理。1996年回到杭州,担任浙江物产经贸集团公司副总,2013年退休。

 

策划:清华电子系校友会、清华大学研团

采访:乔元春、万军、李道明

速记:李道明、张皓景

摄影:谢元

撰稿:万军

责编:乔元春

部分图片来源: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史馆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专题访谈】清华绵阳精神 书写无悔青春-—访清华电子工程系1975级绵阳分校校友(二)。清华绵阳分校老师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