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组建的“微光护苗”志愿服务团走进曲靖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艺童相遇”志愿服务队走进曲靖市第二幼儿园,以“案例教学筑基、互动体验增效、情境浸润升华”三维育人架构为抓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通过校地深度协同,探索出一条兼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教育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案例教学筑根基,红色基因润童心
在曲靖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志愿者们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精心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他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团结进步典型案例,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生动形式,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故事场景。在“小小讲解员”环节,孩子们化身民族文化传播者,声情并茂地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在“非遗工坊”实践中,扎染技艺、剪纸艺术等传统手工艺成为连接文化认同的纽带。这种沉浸式案例教学,让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如春雨般浸润校园,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

情境浸润深融合,文化自信强根基
在曲靖市第二幼儿园,志愿服务团创新采用“环境育人”理念,将民族团结元素融入幼儿一日生活。晨间操改编为多民族舞蹈串烧,午间餐食变身“民族美食节”,离园前的“故事爷爷”环节则精选各民族神话传说。最引人注目的是“民族服饰T台秀”,孩子们穿着壮族绣球裙、彝族查尔瓦、回族小白帽等特色服饰,在欢快的音乐中自信走秀。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情境创设,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可视可感,在幼小衔接的关键期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校地协同建机制,志愿服务谱新篇
本次活动的成功得益于校地双方的深度联动。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专业优势,组建由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师生构成的复合型志愿团队;属地学校则提供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形成“高校智力资源+基层实践平台”的互补格局。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共同签署了志愿服务共建协议,建立起需求对接、岗前培训、过程督导、效果评估的完整链条,确保志愿服务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这样的实践活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参与活动的学前教育专业王同学感慨道。活动现场,孩子们绽放的笑脸、家长赞许的目光、教师认可的反馈,印证着“双减”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学院志愿服务团将持续完善“三维育人”模式,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未来将通过开发系列化课程包、培育骨干志愿者队伍、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等方式,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更多乡村学校,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云岭大地绚丽绽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