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企协同构筑“科创乡村”实践育人新范式

2025-05-14 13:39:47 向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专章阐述进行一体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直属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乡村振兴与科教兴国战略,联动校地企党建资源,以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卓越农林人才为导向,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服务联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构建三链融合四驱联动五位一体研究生培养生态,形成以需求对接-实战锤炼-价值反哺为核心的科创乡村IP”育人新范式,为新时代高层次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探索系统解决方案。

一、主要做法

(一)支部共建打造联动育人“新引擎”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支部始终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战略选择。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 5 大经济区,选取了10区县有代表性的镇村、企业党组织,根据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建设党建共同体50个,链接资源共建科创乡村服务站,以服务站为载体探索形成了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服务联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党组织联建联动引领社会服务反哺研究生培养新机制。


1  2022年,与雷波县千万贯乡石板滩村、黄琅镇金海村等5个村支部委员会签订党支部共建协议。


2  20236月,与雅安市名山区新店镇新星村、新坝村举行共建

样板党支部签约仪式

(二)“三链融合”重构融合育人新模式

深度实践科创乡村内涵,强化需求链、信息链和价值链融合,形成问题来源产业、成果服务乡村的产业需求导向研究生培养模式。需求链对接技术瓶颈,为信息链提供动态方向;信息链聚合育人资源,为价值链输送成果;价值链推动产业发展和育人质量双提升。通过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升级,构建科技要素、创新主体、实战人才与全产业链共生互促的立体模型,建立需求链牵引-信息链赋能-价值链反哺三链融合育人模式,形成产业真需求-科研真问题-育人真场景的协同育人生态,全面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三)“四驱联动”激活实践育人新动能

制度推动、平台拉动、场景互动、品牌带动激活育人新动能。出台《社会服务支持计划》支持研究生年均入驻产教融合平台100天以上,搭建实验室-科技园-示范基地三级实践平台,融合田间实验室与川农牛科创农庄”“川农大科创乡村服务等实战场景,培育科创乡村·青年实干育人品牌,开展企业出题导师点题学生解题项目式实习实践,实现了实践应用与理论知识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融合、产教研一体化融合,形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鲜明育人特色。

制度推动:实施社会服务支持计划”“双聘双考导师制度、成果共享等激励机制以及多个行动方案,推动学校将乡村实践纳入必修课、导师服务成效与职称评审挂钩。

平台拉动:构建实验室-科技园-示范基地三级实践平台,打通研究、孵化、应用育人链条。实验室开展技术研究,强化研究生基础研究能力;科技园联动温江农高芯谷孵化研究生创业企业;共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地方分院、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学院等科创乡村示范基地,组织研究生深度参与转化、运营、管理等,实现问题来自产业、成果服务乡村

场景互动:在全川建成了1科创乡村总部园区、8科创乡村服务站272个科技小院和川农牛科创农庄等科创乡村实战场景,研究生长期驻守,导师定期指导,推动专业能力与三农情怀双提升

品牌带动:联动学校创业创新中心、研究生院和团委,深入贯彻落实团中央、团省委青年实干家计划部署,培育科创乡村·青年实干育人品牌。在崇州、邛崃、名山、乐至等地,依托科创乡村服务站、科技小院、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载体,累计建设科创乡村·青年实干工作站100余个。每个工作站遴选校内外导师各1名,选派一名青年实干家、带领一支硕博先锋服务团,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针对当地乡村振兴发展实际问题开展N项精准服务。

(四)“五位一体”探索协同育人新机制

共建育人共同体:通过整合政府政策、高校科研、企业需求、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统筹功能及乡村资源,构建校、院、地、企、村五位一体联动育人机制。牵头组建四川现代畜牧业产教融合联盟”“天府粮仓产教融合联盟”“和美乡村建设联盟等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高校主体、企业主力、乡村主场的联动育人生态,强化实践反哺研究生培养的可持续性。

共推育人项目:一是政府引导、企业出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搭桥、乡村实证,吸纳硕(博)士研究生参加揭榜挂帅项目开展靶向技术攻关;二是依托创青春”“挑战杯等赛事,以高校+企业构建--项目体系,支持研究生跨学科组队,推动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中锤炼需求洞察-技术攻坚-商业转化全链能力。

二、初步成效

(一)党建联动点燃人才培育“红色引擎”。探索形成了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服务联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党建引领社会服务反哺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党支部、研究生支教团党支部获批教育部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涌现出一批全国研究生百优示范党支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等先进集体和典型个人。


3  20244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批教育部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4  20254月,杨喜堤博士获全国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二)实践育人模式获社会普遍认可。年均100余名博(硕)士入驻校地企共建的川农大科创乡村服务站、川农牛科创农庄、科技小院等产教融合平台,人均服务时长100天以上,形成首席专家+技术骨干+研究生服务模式,实现技术推广与育人深度融合。育人成效获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等国家级表彰40余项;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中组部副部长徐启方、四川省委副书记于立军等领导先后实地调研科创乡村核心载体川农牛科创农庄并给予充分肯定;成都市委办公厅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市推广;新华网、人民日报、团建头条、中青报等媒体作为典型案例报道累计超100次。


5  20234月,马均教授向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汇报工作。

(三)产学研融合发展品牌化推进。依托272科创乡村示范场景,培育科创乡村·青年实干实践育人品牌。学校年均组织2000余名研究生入乡返乡开展科技助农服务;1个科创实践工作站,选派1名硕博实干家,带领1支硕博先锋实践团,精准服务地方N项发展需求“1+1+1+N”实践育人模式入选共青团中央典型案例;4个科技小院入选全国最美科技小院,研究生张峰、王铁扎根科技小院,获评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2022年度优秀工作日志奖、中国农技协最美研究生等多项荣誉;50余支科创乡村·青年实干社会实践团队被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表彰。



6  2024年,科创乡村·青年实干崇州、名山工作站举行授牌仪式


7  王西瑶教授与学生调研布拖县土豆生产


8  汪志辉教授在蒲江果业科技小院指导柑橘生长情况、

(四)科技赋能产业振兴结硕果。深度对接乡村振兴需求,推动技术转化、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在温江高山村,川农牛科创农庄集成数字农业技术,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58万元,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在布拖县,马铃薯科技小院推动种薯活力调控技术落地,平均每亩增产2000斤,助力帮扶户平均增收3000余元。近五年,在成都、雅安、巴中、广安、凉山等20余个地区累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0余项,新增产值超200亿元。通过社会服务支持计划”“青年实干家计划选派硕博研究生组建服务团200余支,形成调研报告200余份,培训基层人员10万人次,助力汉源甜樱桃产业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雅安茶产业产值突破250亿元。

三、经验启示

(一)首创“科创乡村”实践育人理念,重塑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范式。科创乡村重构育人范式,将人才培养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突破传统农科教局限,构建教育-产业-创新共生体系,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同时,构建起培育研究生田野洞察力、产业创新力、生态构建力的生态模型,促使农科研究生培养从单纯的技术输出转变为提供乡村发展系统解决方案,研究生适岗率大幅提高。

(二)探索“三链融合四驱联动五位一体”产教融合育人生态,破解育人资源碎片化难题。构建三链融合运行模式,搭建四驱联动培养路径,营造五位一体长效机制,推动多维要素转化为育人资源。依据产业需求链逆向破解技术难题,借助信息链聚合资源,畅通田间问题-科研命题-教学课题渠道,凭借价值链反哺实现育人成果赋能产业发展;以制度推动、平台拉动、场景互动、品牌带动提升全产业链育人动能;凝聚政府、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分院、企业、乡村组织形成发展共同体,达成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双向赋能。

(三)打造长效育人场景,形成“进阶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创建以真实产业场景为依托的进阶式培养体系。三级实战能力培养系统:基础层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筑牢三农情怀;进阶层依靠县域产业攻坚项目锤炼实战能力;飞跃层形成科创乡村实践育人成果。

向兵,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直属党支部书记,联系电话:13981611881;电子邮箱:529934283@qq.com,邮政编码:611130


责任编辑: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直属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川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直属党支部联动校地企党建资源形成以“需求对接-实战锤炼-价值反哺”为核心的“科创乡村IP”育人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