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动力学院以课程育人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

发布时间:2025-09-19 15:17:21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上海市“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区”实施方案》要求,立足学科优势,以“课程为基、创新为魂、实践为桥”为理念,深化课程育人改革。通过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创新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强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推动课程育人与创新能力培育深度融合,构建课程育人新生态,为培养德才兼备、可堪大用的工程领域卓越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一、主要解决问题

当前工科课程育人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课程体系与产业变革衔接不够紧密,传统课程体系存在专业壁垒,难以适应“新工科”建设中跨学科交叉融合需求;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存在割裂,部分课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不足;三是课程思政融入不够,专业课程与价值引领结合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价值塑造功能。这些问题制约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教育改革方向存在差距。

二、主要解决问题对应《上海市“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区”实施方案》中的具体内容

深化课程育人,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融合。

三、针对性举措

(一)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夯实课程育人基础

聚焦产业变革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数-理-化-电-信息”跨学科基础课平台,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知识融入核心课程群,建设机械大类通识基础课程群,夯实共性融通专业基础。秉承“宽口径,强交叉”育人理念,构筑专业-学院双层次九大模块个性化选修课程群,面向五大专业全面打通,突出学科交叉特色,打造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机械大类知识、目标、能力及思政图谱,打造专属资源库,实现AI驱动的图谱及培养方案自主优化,支撑课程体系快速迭代,适配未来产业变革需求。

(二)实施“理论+实践”双线教学,激活课程育人效能

推行“理论教学筑基、项目实践赋能”的双线教学策略,实施项目式教学,将课程知识点转化为可操作的项目任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建立开放问题牵引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涵养学生学术追求。在低年级课程中开展新生机械赛等活动,提升专业认知;面向中高年级学生推行科研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科创实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理论认知。实施“未来工程科学家计划”,聘请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导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担任导师,指导富有创新思维的本科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激发学生自主科研能力,多名学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本科生)项目立项。

(三)强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彰显课程育人价值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学院依托百万字《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史》,构建“专业知识+家国情怀”课程思政融入体系。深入挖掘学科史典型人物、重大科技成果,提炼家国情怀、勇于创新、工匠精神、团队合作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激发学生投身国家重大工程的使命感;构建学业表现-科研志趣-价值认知学生数字画像,浸润“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全链条育人;结合AI辅助的VR/AR等技术,活化思政教育资源并实现实时动态更新,推动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统一。

(四)联动多方资源,拓展课程育人边界

创建本科生产教融合毕业设计模式,打造“双导师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将高水平科研合作资源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资源,2017年起总计完成1300余个校企联合毕业设计项目。成立本科产教融合企业专家委员会,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构建“校内课程-校外实践-毕业设计”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聚焦国家急需领域与重点建设方向,与重点企业合作建设产教融合联培基地,丰富产教融合培养路径。构建“大师讲坛+思源讲堂+学术沙龙”的学术育人体系,邀请院士学者、行业先锋开展学术报告,为学生对话学术大师、接触前沿成果、感悟科学家精神搭建平台。

四、主要成果

课程育人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显著提升。2002年以来6次荣获“挑战杯”特等奖、5次获中国机械行业卓工联盟毕设大赛金奖、11次获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特等奖;二是育人成果助力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吸引400余家国内外企业长期持续参与产教协同育人,赋能企业产品迭代及初创公司实现产业化目标。三是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家国情怀持续厚植。79.5%以上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行业,服务制造强国建设,本科毕业生深造率、直博率持续走高。

责任编辑:上海交通大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创新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强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推动课程育人与创新能力培育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