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坚守:千名学生寻访千座古桥讲述千个故事 ——“三千行动”实践育人项目探索与实践
中国古桥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专业党支部深度挖掘浙江古桥特色文化,把传承、保护、寻访古桥作为学校办学的社会责任。2014年学校正式将古桥传承保护与寻访工作纳入学生培养计划,组织开展“千名学生寻访千座古桥讲述千个故事”(以下简称“三千行动”),开创性提出“以浙江大地为校园,以古桥保护为课堂,以古桥寻访实践为鲜活教材”的实践育人体系,在古桥寻访活动中引领青年大学生走家乡路、寻家乡桥、感受家乡变化、讲述家乡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乡情怀。
一、以古桥寻访保护为基,构建"四位一体"育人机制
(一)文化浸润,营造实践育人氛围
学校大力推动古桥寻访实践育人生态建设,营造崇尚励志力行、传承古桥文化、弘扬古桥非遗大师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良好育人环境,每年举办30场古桥非遗大师、劳模工匠巡展宣讲。学校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古桥文化进校园进教材的实施意见》,将古桥文化作为课程思政重要资源,把每座古桥变成鲜活生动的教材,让古桥文化、工匠精神入脑入心。
(二)知行合一,丰富实践育人形式
学校根据浙江地域桥梁分布特点,每年组建近百支队伍寻访300多座古桥,深入探究古桥承载的历史故事、人文精神、地域文化。 依托古桥展示馆与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学期组织开展2次桥梁模型制作比赛活动,提升学生实践创新与动手操作能力。在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的指导与支持下,学校定期举办全国茅以升班夏令营活动,开展“古桥文化之旅”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吸引来自全国一流本科院校和高水平职业院校师生参与古桥寻访与保护实践。
(三)四课协同,提升实践育人效能
学校聘请70余名古桥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劳模工匠,每年开展320个课时古桥营造技艺实践课程和现代桥梁建造工程课程。匠师育人团队创设“专业课堂”教理论、“非遗课堂”授技艺、“大师课堂”拓视野、“工地课堂”提技能的“四课协同”育人模式。“四课协同”创新课堂演化迭代机制,以课堂为枢纽凸显育人价值,打造有时代价值、职教特色的匠师协同立体课堂。
(四)平台互通,革新实践育人模式
学校依托“三千行动”积累的丰富古桥资源与数据,与50多家合作企业共同构建以古桥寻访保护为核心的动态互融体系,实现校企共享古桥测绘设备、联合开展古桥修缮方案设计、共同开发基于古桥保护案例的实习课程。创新打造“寻访-保护-应用”层类定制、“古桥项目驱动”产教结合、“数据-技术-人才”动态互融的实践育人培养模式。有效推动古桥保护资源教学化、古桥寻访保护教学内容实战化,进一步提高学生扎实的古桥保护专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以育人成效彰显为要,实现“三个维度”发展突破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古桥展示馆开设“工匠班”,每年有近50名学生系统参与受益,并成为古桥文化传播和技艺传承方面的人才。近五年,盛泽韬同学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重要荣誉,学生主持路桥类国家专利31项,获国家级、省级、行业权威技能竞赛特等奖、一等奖28项,特色育人成果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古桥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师生共建极具特色的浙江古桥馆,收集省内从南至北2300多座古桥模型,搭建情景式、互动式的古桥数字化展示平台,可以通过线下VR体验和线上虚拟互动,使古桥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进一步突破了古桥文化传播的时空间限制。10年来,吸引5万多名中小学生、社区居民、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参与古桥模型制作。
(三)引领示范推广效果明显
“三千行动”受到时任十四大全国人大郝明金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郭明义副主席、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秘书长茅玉麟女士、中国工程院谭建荣院士的高度肯定,育人成果获得中国公路学会和相关企业的高度认可,并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上百家权威媒体广泛报道。师生团队分十余批赴海外传播与推广中国古桥非遗传统技艺与文化,赢得海外高度评价。
三、以立德树人根本为魂,深化“三个坚持”实践路径
(一)坚持匠师协同,助力学生德技并修
邀请非遗工匠、技能大师、行业导师开展讲座,促进校企联合培养进行跨行业的横向拓展和培养模式、合作内容、指导方式的纵向延伸,提高“思政+实践”协同推进的广度和深度。坚持“匠士制度”育人评价标准,根据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标准,学生按照工匠班培养计划完成理论学时和模型制作进阶任务,学生经考核通过后获得“模型制作匠士证”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双认证。
(二)坚持数字赋能,提高学生创新素养
构建“数据采集-模型构建-虚拟仿真-创新应用”的全链条实践平台,联合地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共建古桥数据库,引导学生运用BIM技术与虚拟仿真系统,构建具有全生命周期属性的古桥建筑信息模型,在三维数字化展示平台开发中融入交互设计、参数化建模等创新要素。通过古桥物质形态到数字形态的转化实践,系统培养学生数字建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创新能力,同时深化其对古桥文化传承意识,实现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协同提升。
(三)坚持服务导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学校以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和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骨干,组建教授博士服务团,带领学生将古桥寻访成果转化为服务动能,深入古桥所在地的乡村、社区开展古桥简易监测技术普及、古桥文化微讲堂、古桥VR数智体验以及为地方古桥保护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与技咨询。同时,精心打造古桥保护专业化教学团队,开发基于“三千行动”案例的优质课程与资源,依托浙江工匠学院交通分院,将古桥营造技艺传承、数字化保护等专项技能培训送至古桥保护维修的生产一线,实现教育服务与产业实践的零距离对接,全力打造人才培养与地方古桥保护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服务品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