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新范式,构建“三位一体”思政育人新格局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思政课程”为龙头、“课程思政”为关键、“第二课堂实践”为延伸的“三位一体”思政育人新格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与实践中,实现对学生价值、知识、能力的全方位塑造,切实完成培根铸魂的伟大使命。
一、 主要解决问题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宏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全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是高校必须肩负起的时代重任。本项目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强化党建引领的“导航力”,创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实践”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共同带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中心任务,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深度融合。
二、 针对性举措
(一)强化顶层设计:以党建引领擘画育人蓝图,确保人才培养的正确航向
学院党委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通过定期召开专题党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深入研究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特点、新要求,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中心线工程”,即以“人才培养”这条中心线,以课程为依托,串联并带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其它核心职能。
(二)深化教学改革:筑牢课程主渠道,打造思政育人的“金课”集群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学院党委紧紧抓住课程建设这一“牛鼻子”,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奔赴、同向同行,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
1.高规格开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专论课》,打造理论武装的“新高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依托学院深厚的文史哲学科底蕴和地处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倾力打造了学院思政课即《习近平文化思想专论课》。该课程从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个模块出发,理论深度与实践结合,历史视角与现代视野交融,强调多元文化观与辩证思维共同审视,打造了一门体系严谨、内容深厚、形式新颖的精品理论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视角和深入的思考空间。该门课程3月起在研究生平台课进行试点,经过调整、完善后,将于9月份作为本科光启班的基础必修课展开授课。
2.精细化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盐于汤”
作为最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领航学院,在抓好思政课程这一“关键课程”的同时,全力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所有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已有教育部示范课程《上海红色文化》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本学期选取世界史教工党支部积极打造《在上海发现世界历史》课程,该课程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以上海这座近代以来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的窗口为样本,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培养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该门精品课程不仅服务于本院本校学生,更通过“课程包”、“资源库”等形式,向结对共建的兄弟院校、社区、中小学辐射,组织师生送课上门,带领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将高校的优质育人资源转化为服务社会、滋养大众的公共产品,有效放大了育人效应。
3.创造性激活第二课堂实践场域,实现知行合一的“同频共振”
作为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的重要成员,我院领航理论宣讲团自2021年成立以来,完成宣讲105次,覆盖2000余人次,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百余名师生讲师、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理论轻骑兵。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宣讲团及时配合“习近平文化思想专论课”,开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专论课”学生宣讲课程7门,包含《坚持胸怀天下——文明交流互鉴的“昔”与“今”》《“非遗传承”:传统技艺的年轻化传播》《明体达用青年行:古典文籍里的文明传承密码》《文旅“破圈”的核心密码:让文化服务贴地而行》等多个专题。课程巧妙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多样化形式,紧密联系时政热点和生活实际,让广大青年在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的讲述中接受思想的洗礼,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青年学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贡献青春力量的热情与担当。
另外,宣讲团不再满足于“我讲你听”的传统模式,创新宣讲模式,推动“单向输出”向“多元互动”转型,结合上海丰厚的红色资源,精心设计开发了“上海十条红色路线”微党课。宣讲团成员化身“红色导游”,带领听众沿着一条条精心设计的路线,在历史现场进行沉浸式宣讲。为了扩大理论宣讲的辐射范围,初心之地、喋血洋场、江河之交、左翼文化中心等路线党课已经拍摄制作成精美的视频党课,如新媒体平台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这种互动式、体验式的宣讲,使理论变得可亲、可感、可用,真正实现了一二课堂思政元素的相互映射、同频共振。
三、主要成果
初步构建起“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赋能、第二课堂升华”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实现了深度有机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家国情怀愈发深厚,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升;一批精品课程和教学成果脱颖而出。
机制性成果:形成党建引领课程建设的工作法,即党委主导的“专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育人”三轨机制;建立课程共建共享机制,形成高校、场馆课程开发联动机制;推动宣讲成果转化机制,让优秀课程进入各类培训体系。
制度性成果:制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质量标准》,明确“培根铸魂”考核指标;制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领航理论宣讲团管理办法》,涵盖讲师选拔、课程开发、效果评估等全流程。
实践性成果: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专论课》一门,配套相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案;新建课程思政精品课1门,配套课程大纲、教案;新建领航理论宣讲团课程7门,开发上海10条红色路线微党课并拍摄4条路线课程视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