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学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分享与专题研讨活动

2022-09-22 21:29:11 雷冰璐等


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分享与专题研讨活动


6月25日下午14:00-15:30,国际教育学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分享和专题研讨活动,学院的杨辉、张剑锋和江小华三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进行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经验分享,30余位老师参与了此次分享与专题研讨活动。


教师合影


分享一:杨辉老师





杨辉老师结合个人特色,从课程思政的“准备期”和“实施期”两个角度与大家做了分享。

所谓“准备期”,是指在正式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前,参与了很多网络学习,深刻了解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参考了其他学校、学院的做法。

进入“实施期”,杨老师结合自身参与政协工作和民主党派党员的身份,为学生讲述改革开放史和“两会”的英文翻译,在时效性强的新闻事件中穿插思政要素,并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思政自觉。并翻译红歌近200首,跨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四个阶段(1921-1949,1949-1978,1978-2012,2012至今),让学生了解各个阶段的重要事件,以及相关的红歌,组织学生课后翻译,课堂分享。

杨老师始终倡导终身学习,学习中国经典故事、文化习俗,在此基础上提炼思政元素,并用诗歌的形式呈现,做到学以致用。



 分享二:张剑锋老师





张老师认为,讲课不应该循规蹈矩,要像说书一样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段子来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的培养层次上,张老师将其总结为“共识、共智、共情”,“共识”即学生能够达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基础,“共智”指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世界观,形成系统性的思维习惯方法,“共情”则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足够的情趣和学习动力。

在课程设计上,张老师提出五个步骤:PRE→PUZZLE→STRUCTURE→Q&A→SUMMARY。首先,学生通过PRE环节推进课程预习,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掌握,其次PUZZLE游戏加深印象,接着对课文内容和结构进行总结分析,提炼出对比性写作的方法,接着通过反馈和总结加深印象。

张老师还强调道,教师的备课不是单一的设计,而是模块化的设计,要将语言的各个方面融汇贯通起来,比如将精读和听力相结合。最后张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主动学习的边界在哪里?这引发了在座老师的积极探讨,老师们表示,在内卷加剧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主动性,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分享三:江小华老师





江老师本学期主要带的是飞跃班的学生,学生们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英语学习主动性以及学习兴趣不足,涉及少数民族、体育生、留学生、偏远农村学生等群体。如何提升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是江老师关注的重点。

在教学方法上,江老师灵活结合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在课堂上模拟心理咨询场景,并借此机会介绍课内外有关心理的英文词汇、短语,让每位学生模拟心理咨询师和咨询者,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文分析;举行配音比赛;每周进行经典短篇小说阅读和分享;举行朗诵大赛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江老师还会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并自行录制《小王子》的线上英语音频资料供学生收听,江老师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口语表达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江老师还以“My ideal profession”为主题,采用现象教学法的方式将学习、合作与评价过程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江老师以flash card方式呈现不同职业,引导学生学习对应的英文表达,并为学生介绍面试官经常提出的问题;在合作过程中,江老师让学生分成五组分别扮演面试官和应聘者,接着让学生通过进行模式面试环节来对其进行评估。

最后,江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提出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并根据学情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此外还要注重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END

1



三位老师的精彩分享赢得了与会老师的热烈掌声,大家纷纷就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展开了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对不同类型课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有了更为明晰的方向。此次活动为老师们搭建了多元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交流平台,是国际教育学院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案:雷冰璐 郑瑜 李雪莲

摄影:刘影

排版:罗观

审核:李雪莲


责任编辑:雷冰璐 郑瑜 李雪莲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课程思政建设探讨,党员教师是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