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x 英华青年说|融汇人文专业,追求学术卓越

发布时间:2022-07-12 09:43:06

即将毕业的英华学子:

在研究生阶段里做了些什么?

有什么话想对师长和朋友说?

对于学弟学妹们,他们有怎样的祝福?

有人@你,请查收学长学姐成长秘籍(研究生篇)


周叶子

上海市优毕 / “外研社杯英辩赛”全国冠军 / “跨文化”实践

学以致用,演奏“跨文化”之歌

      她积极参加跨文化讲座、研修与科研项目,读研期间成绩绩点稳居方向第一,连续三年主持上海市、长三角地区及全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赛,参与导师科研项目 “英语口语与跨文化交际” 初中部教学研究、翻译英文著作《荣誉、面子与暴力》、为重点中学开发拓展课模拟联合国特色课程,并代表学院参加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青年峰会等活动,将专业所学付诸实践。

锲而不舍,“辩”出风采

本科在英语辩论上已经小有成绩的她,励志在研究生阶段坚持英辩、打出成绩。从入学开始她参加国内、国际辩论赛并担任辩论赛裁判:研一荣获第一届中国英语辩论锦标赛全国一等奖后,研二通过外研社校选赛,代表学校参加全国赛,经过高强度的训练与坚持不懈的努力,荣获全国冠军,创下该赛事的成绩新纪录。此外,她积极参加国内外比赛磨砺自己,晋级马来西亚婆罗洲英语辩论赛、杜伦世界大学生英语辩论锦标赛,荣获外研社公开赛冠军、南京辩论公开赛、北京辩论公开赛季军。通过辩论和在英院积累的人文知识,她开设反对校园霸凌主题讲座,为《孩子们反欺凌课》项目筹集善款,多次为国内重点大学英辩社开展培训,赋予英语以更多实际价值。

毕业季,Ta说:

“三年光阴,匆匆而过,心里满是眷恋、不舍与感念。感恩上外的老师和朋友们,让我在充满温度与养分的土壤下一路成长,收获了受益终身的知识、智识、研究能力和跨文化能力。难忘导师以身作则的严谨与醍醐灌顶的教诲,难忘老师们暗夜提灯把我们照亮,难忘与伙伴们结伴同行的剪影和拨动心弦的校园美景。因为上外,因为你们,这三年的记忆与成长,美好而深刻,滋养着我的心田,让我更加笃定从容地面对未来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将把宝贵的收获与教训和你们给我的爱放入我的终身行囊,坚定、勇敢、自信地继续前行。”

毕业寄语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切问近思,励志明德。


高佳晖

上海市优毕 / 国家奖学金 / 利兹大学会口双学位 / 英华笔译社副社长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疫情期间的留学之旅

从研一开始的留学材料准备,到海外院校陆续发放offer,高佳晖早已开始畅想去英国读口译的日子。纵使2020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但她还是毅然踏上了这条充满不确定性的求学之路。利兹双轨口译课堂的互动性、课下小组口译练习复盘的积极性、翻译理论课程的丰富性、选修课程设置的多样性、老师与同学的包容性,这些都是她旅途中意外的惊喜。口笔译水平的提高、学术能力的进步、坦然面对变化的心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她旅途中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从机器翻译字幕到口述影像,视听翻译研究之旅

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对视听翻译萌生兴趣,从机器翻译在字幕领域的应用,到中国线上口述影像的发展,她始终在视听翻译研究的前沿领域。她与导师合作,评估机器翻译字幕的质量,并将成果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通过访谈形式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探索线上口述影像的可能性;积极参与导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梳理国内无障碍电影的发展脉络与特点。在一步步的探索中,视听翻译研究已经超越了学术,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与价值。

毕业季,Ta说:

“在上外英院求学的七年给足了我面对未来的勇气与信心。感谢敬爱的老师,你们永远是我前进道路上的榜样。感谢亲爱的同学与朋友,你们占据了我平淡生活中的快乐点滴。也感谢那个努力过的自己,谢谢你一直选择了坚定向前。毕业在即,我将始终铭记母校的教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保持自我思考,坚持自我成长,寻找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和解。”

毕业寄语

永远不要放弃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贾亦忱

上海市优毕 / 兼职辅导员 / 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 / 读博深造

学无止境

英语学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口译培养模式让贾亦忱认识到口译研究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学院多样学术活动和丰富的课程设计让她有机会和不同方向的学者进行交流。研究生期间,她在导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不同的研究方向,拓展研究视野,精进研究方法,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进行投稿发表。在不断的尝试和试错中,她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将在该方向进行深造。

脚踏实地

在研究中,她也认识到口译研究实践性的重要性,因此也非常重视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个人口译实践技能的提升。研究生期间,她担任口译课程助教,通过课堂观察,从旁观者角度客观了解真实口译教学场景,提升后续研究设计的生态效度,增加研究结论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和同学组建口译小组进行训练;加入口译社,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多次参加口译专业类竞赛,获得省部级奖项。

毕业季,Ta说:

无限可能”是英院留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三年间,我在英院看到语言跨学科研究的蓬勃发展,让我认识到专业不是限制而是基石,是让我们走向更深更广舞台的出发点。作为“低壁垒”的语言专业学生,我相信大多同学和我一样,会被“高壁垒”学科的高端吸引,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发现真问题,做能够推动本学科发展和促进跨学科融合的真研究,而非盲从热点。当然,如果这种融合是必要的,也不必畏惧壁垒,相信在英院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粒种子都有无限可能。

毕业寄语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陈泽南

上外优毕 / 国家奖学金 / 班级班长 / 读博深造

日拱一卒,厚积薄发

初入上外,丰富多彩的专业课程让陈泽南如鱼得水,同时也深感语言学专业疆域之广阔、知识之艰深,因而下定决心努力钻研,打好基础。硕士期间,他认真对待各门课程的学习,并在课后积极巩固扩展,比如参加众多学术会议与讲座,尝试撰写论文投稿发表。在此过程中,他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磨炼了学术技能,更逐渐聚焦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前沿。陈泽南认为,掌握本学科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研究范式是开展学术研究之基。这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加深理解、厚积薄发。

勤于探索,勇于实践

陈泽南认为,“好奇心”和“实践”对科研至关重要。“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对日常语言现象的好奇和阅读文献时的疑问,有可能会成为研究选题的来源。因此,他努力细致观察、勤加思考。然而,光有好奇心是不够的,学术研究离不开实践,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在导师指导下,陈泽南积极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参与上海市研究生论坛、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导师学术引领计划项目”等活动。正是得益于前期的积累和实践,他顺利考取了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在科研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毕业季,Ta说:

“回顾三年求学生活,我衷心感谢学校学院的关怀与培养,以及老师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在上外、在英院所受到的温暖和鼓励,所收获的自信和勇气将陪伴我一路前行。另外,有几点考博经验与大家共勉:尽可能夯实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成绩,并努力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尽早收集资讯、做好规划;积极调整心态,做到劳逸结合,正确应对备考过程中的压力和焦虑,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和朋友们寻求帮助。希望我们都能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向着自己所选择的方向砥砺前行!”

毕业寄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挥手告别,扬帆远航

英华学子最终到了离开校园的一天

但他们将带着“英华精神”

活跃在不同的舞台上

愿英华学子们前行的道路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让我们期待

明天的英院与英华学子们都会更好!

(请持续关注,后续将呈现更多毕业生风采)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毕业季 x 英华青年说:融汇人文专业,追求学术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