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华 袁立壮
1.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邮政通信管理系党总支书记
2.河北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摘要:笔者在多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探索并实践出了一套“心理咨询思维”谈心谈话方法,即:无条件积极关注、心理意识的运用、助人自助思维、自我成长等理念,这种理念与方法在思政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思政工作 心理咨询思维 谈心谈话
顾名思义,谈“心”谈话要想起到效果,谈心谈话双方一定要走入对方内心,心理发生变化了,外在的行为才能发生变化。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经常要处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矛盾纠纷、情感困惑、心理问题等。要想妥善处理这些事件,最重要的是要做通人的思想(心理)工作,而做人的思想(心理)工作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谈心谈话,谈心谈话是思政工作者开展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如何能让学生打破壁垒敞开心扉?如何能让谈心谈话触及内心?如何能让谈心谈话发挥助人自助的效果?如何能让谈心谈话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这些都是思政辅导员应该着重思考的内容。
笔者在研究生阶段学习心理学,毕业后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18年,其中先在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担任心理咨询教师7年,并先后担任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主任,期间接待学生心理咨询近600名。后8年分别在三个系部担任学办主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一职,期间处理大大小小的各种学生突发事件上百起,一对一学生谈心谈话近千名。在18年的学生工作锻炼中不断总结提炼,也时常思考心理咨询工作与思政谈心谈话工作的共通之处,近年来也时时感慨自己在工作中总能得益于“心理咨询思维”的训练才能确保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现以思政工作中的谈心谈话为例来谈一谈“心理咨询思维”在思政工作中的运用。
在这里,“心理咨询思维”是指无条件积极关注、心理意识运用、助人自助思维、个人成长意识等。
一、无条件积极关注在谈心谈话中的运用
1.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它主要表现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即无论来访者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咨询师对其都不做任何评价和要求,并对来访者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来访者觉得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并不是对一切都无条件接纳,而是向来访者表达咨询师乐于接受来访者、理解来访者,同时关心和帮助来访者,在任何时候对来访者都以诚相待。(百度)
2.无条件积极关注在谈心谈话中的运用。
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一对一谈心谈话的初级阶段尤其重要,它能够尽快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帮助辅导员快速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有助于后续谈心谈话的顺利开展。在日常工作中,思政辅导员经常会碰到夜不归宿、考试作弊、酗酒滋事等学生问题,这类问题在学生行为规范里有明确行为标准界定,作为思政辅导员,与涉事学生谈心谈话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己认识问题并改正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无需过多的抛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辅导员能做的就是创造一个“相信自己学生”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无条件积极关注,鼓励学生说出事情的原委和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多感受到的是老师对他/她无条件的接纳。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当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给予他的那份真诚、信任、关怀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也会自愿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更愿意去接受学校给予的处罚,也避免了硬处罚带来的隐患。这也意味着学生的思想(心理)工作做“通”了,做“透”了。
3.无条件积极关注发挥作用背后的工作机理。
无条件积极关注之所以能在谈心谈话中发生作用,关键在于思政辅导员不是以一个威严的高高在上“卫道士”形象出现,而是以一位尊重、接纳、理解学生个体的知心人的形象出现,这无疑会在无意识层面大大激发学生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尊重,有了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看重,个体就有了面对自己的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也更愿意扛起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样看来,在谈心谈话中,思政辅导员对学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对于解决各种学生疑难杂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如何能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作为思政辅导员,要想真正做到对问题学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一定要摒弃“做”出来或“表现”出来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因为在心理咨询中,一些初学做心理咨询的新手,往往把无条件积极关注作为心理咨询的一项技术去模仿,就像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一定要坐成45度角一样斧凿痕迹严重,这样不但达不到实际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师生信任关系的建立。“做”出来的关注是有条件的,永远都不及自然而然地流露而富有诚意。真正做到对学生的无条件积极关注需要辅导员具备成熟和完善的人格品质,品质不是“做”出来的,品质是发于心而形成于外的,是一个人生命本质特征的自然流露。因此,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建设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与辅导员良好的修养与素质分不开的。
二、心理意识在谈心谈话中的运用
在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信任关系后,谈心谈话会向着问题深入展开,如前所述,如果是一些有明确而浅显标准的问题(酗酒滋事、夜不归宿、考试作弊),只要信任关系确立好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谈心谈话也就基本结束了。但也有一些同学的问题是深层次的,是思想(心理)深处的,比如一些学生的人际冲突、宿舍矛盾、适应困难、网络成瘾等。这些问题的表现方式和症状五花八门,如果思政辅导员被这些五花八门的症状或者现象本身牵着鼻子走,可能会造成头痛医头,脚通医脚的现象。着眼于症状本身只会解决学生短暂的眼前的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长久的问题,也难以达到人格上的成长。如何在复杂的个案中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下面通过具体案例来进行说明。(以下案例都是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为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已经将具体信息隐去,请不要对号入座)。
(一)问题提出:案例呈现
1.常见问题
案例1:宿舍人际冲突:女,多次和宿舍成员发生小摩擦,觉得别人都不喜欢自己,宿舍其他人看自己的眼神都充满冷淡,感觉宿舍气氛压抑,想调整宿舍。该生在家中是老二,有一个姐姐,与姐姐相差2岁,姐姐比较优秀,在名牌大学读书,妈妈经常念叨该生要向姐姐学习。
案例2:网络成瘾:男,经常夜不归宿,旷课,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出现去网吧通宵打游戏的现象,对学习不感兴趣,连续考试挂科,面临留级等处分。该生从小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年龄较大了,疏于对该生的心理关照。而且父母性格比较急躁,打电话经常批评和否定该生。
2.一般问题
案例3:失眠症:男,长期失眠,敏感,宿舍的任何一点小动静都能影响他,失眠的症状已经导致该生的学习出现严重退步,情绪不稳定。该生父母性格不合,经常吵架,该生尤其对别人大声对自己说话接受不了。
案例4:牙齿矫正:男,强调自己的下颚要比上颚长,总觉得自己的牙齿长得不好看,与别人相处时总觉得别人在看自己的牙齿,于是想要去矫正牙齿,但是又始终做不了决定,为此而苦恼,导致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反复思考要不要去做牙齿矫正,非常痛苦。
3.严重问题
案例5:暴饮暴食:女,被养父母收养,7岁的时候得知自己被养父母收养被亲生父母遗弃的身份。高中时候开始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情绪不好时候总控制不住自己要吃东西,每次都要吃到顶撑为止,身体开始发胖,然后又开始后悔,觉得丢人,导致情绪失衡,又出现新一轮的暴饮暴食,如此恶性循环。
案例6:强迫症:男,从小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是高管,性格比较强势。从高中时候开始出现强迫洗手、洗脸、洗澡、整理被褥等现象,情绪极其不稳定,一点小事就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有时候会大打出手,有时抑郁,有时狂躁,有良好的自知能力,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强迫行为,为此非常痛苦,能够主动求助。
面对以上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人际关系冲突:调整宿舍?
网络成瘾:纪律约束?
失眠症:数羊?冥想?
牙齿矫正:看牙医?
暴饮暴食症:强行控制饮食?
强迫症:弹皮筋?(厌恶疗法)
多年的咨询实践证明,以上针对症状表象来实施的解决方案,往往效果不好,起不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效果。
(二)问题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我们与他人、社会、世界的关系往往投射了我们与自己的关系,即境由心造。
宿舍人际冲突的同学是由于“我不如别人(我不如姐姐)”的观念影响到了与他人的交往,她的人际冲突投射了自己对自己的不接纳,让该生意识到自己的自卑心理根源,接纳自己才是王道。
网络成瘾的同学由于长期被否定,导致该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在现实世界里没有价值感,他在虚拟的世界里玩的不是游戏而是认同感和价值感。
失眠是因为当事人内心不安定,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需要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帮他找到不安定的因素,通过谈话帮他客观看待父母的吵架、不合与他无关,从而让他找到安定感,回归爱和理性。
牙齿矫正的同学是典型的对自己外貌不接纳,他需要矫正的不是牙齿而是心态,需要帮着该生认识到自己不接纳自己的心理根源,否则牙齿矫正好了,他可能会觉得自己的鼻子又不满意了,鼻子矫正好了,他可能又觉得自己的耳朵不好看了……
暴饮暴食的同学是由于内心深深的自卑感和焦虑感,她通过不断的吃东西,通过胃的充盈感来获得短暂的踏实感。但这种踏实感只是短暂的,并不能长久的解决她的内心困惑。
强迫症同学是由于自身缺乏安全感,所以通过不断整理床铺,不断刷牙、洗脸、洗手、检查等行为来克服自己的不安全感,这在心理学生也是一种防御机制,这种防御机制并不能恒久的解决该生的问题。
以上案例都是笔者在15年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中,90%以上的问题的实质是因为当事人的自我认知(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出现了问题,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三)简单总结:心理意识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会碰到形形色色的学生和问题,如简单的把学生的问题视为“自制力差”或“品行问题”,可能很多问题是无解的,而且这种判断本身已经阻断了师生之间良好信任关系的建立,辅导员带着这种有色眼镜与学生进行谈话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物质世界是这样的道理,精神世界也同样如此,学生五花八门的症状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心理根源,如果我们能够试着培养自己的一点“心理意识”,学会透过问题表象看到心理的实质,而不是和学生纠缠于问题本身,那么谈心谈话的深度和广度就会大大被提升,也才能谈的上谈“心”,只有触及内心的谈话才会真正有效果。所以,作为思政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试着培养自己的“心理意识”,这不但会大大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能让我们接纳学生走近学生,只有这样,才会打破谈心谈话中的很多瓶颈。
三、助人自助思维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什么?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来访者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都在来访者身上,而不是在心理咨询师身上。因此我们说心理咨询是一项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心理工作。这也是咨询中“助人自助”思维的根源所在,助人自助思维逻辑起点也在于此。咨询师要相信来访者自身的能力,相信来访者能够在咨询师的带动下去“看到”自身的问题,从而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1.启发式提问
作为思政工作者,在谈心谈话中切记成为“教导主任”:喋喋不休的给学生讲“大道理”、循循善诱的给学生灌“心灵鸡汤”。这种被动“输入式”“填鸭式”的谈话往往不能真正触及学生内心。谈心谈话实质上是心与心的“沟”和“通”,谈话双方在心灵深处一定是要有互动的才能起到“沟通”效果。真正沟通发生作用的机制在于谈话双方启动了深度思考,被谈话方既有主动思考后的输入也有主动思考后的输出,而不是单项的被动的输入。基于此,在思政工作中,助人自助思维运用到谈心谈话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辅导员要有意识运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来与学生互动,这种互动方式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反思意识,也更能将谈心谈话走向深入,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真正起到谈“心”谈话的效果。
2.把握谈话的逻辑脉络
辅导员的谈心谈话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的一个本质在于,辅导员在启发式提问中帮助学生“看到”了自身思维过程中的逻辑漏洞,或逻辑矛盾。比如一个人际适应困难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而在他的知识体系里,人要想在这个社会中比较好的生存与互动,就要学会并做到“利他”。那么,“自我为中心”与“利他”就是这位学生思维中的一对儿逻辑矛盾。作为谈心谈话的高手,一定要准确把握住谈话的逻辑脉络,头脑中要有一条“纲”在牵引着谈话的走向,防止被一些爱“讲故事”的学生牵走。
3.妥善处理谈话中的沉默
在谈心谈话中,辅导员除了有意识地运用启发式提问、把握好谈话的纲外,还要注意把握谈话的节奏,要确保在一个适度的节奏下进行谈话,节奏太慢不仅效率低,还会让学生丧失对自身问题进行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节奏太快会让学生对某些问题来不及进行深入思考。在这里特别需要交待的是,在谈心谈话中,辅导员还要注意一些沉默状况的处置。沉默有多种类型,包括创造型沉默、中庸型沉默、和冲突型沉默,这要求谈话者要注意用心观察,注意区分,这里不再赘述。(可参看【美】麦克尔.E.卡万那格,黎明 曹文泽 熊坚 译,心理咨询,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76-278页。)
四、成为镜子:学习成长
心理咨询工作就是帮助来访者发现其价值偏差和欲望的不当表达(以其自身的逻辑错误为表现方式)。当来访者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根源所在,他们会靠自己的力量渐次使自己的心理回归健康。因此,发现问题以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是心理咨询师的主要任务。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问题的途径是在信任的基础上帮其寻找自身的逻辑错误。这就需要我们从哲学和逻辑两个方面来分析。哲学或大局观是指将心理问题置于宏观背景来考虑,逻辑或具体分析是指将心理问题置于微观情境来分析。自身有问题的心理咨询师难以发现来访者身上的类似问题。不能站在人类、人生高度上进行思考的心理咨询师,将无法体验来访者的体验,从而使彼此的心产生隔阂,还会被来访者的问题表现所迷惑而不能置身事外理性判断和引导。所以做心理咨询师之前,须先打扫干净自己的屋子,擦亮自己的镜子并充实自己的后院。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过程。
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谈话的过程是帮助学生“看到”“真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本人。在这一点上心理咨询与思政辅导员的谈心谈话的目的是一致的。思政辅导员要做的工作就是和学生一起去“照镜子”,通过“照镜子”发现现象背后的心理本质,并最终靠自己的力量去调整自我认知。那么这个“镜子”就很关键,这个镜子就是辅导员本人。这面镜子必须人格健全,逻辑清晰,对人性、人类和人生有透彻的洞察力,这无疑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是极高的。谈心谈话工作(其他工作同理)做到极致就是自己人格的成长和完善。
作为大学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还是服务者,同时我们更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心灵导师,在心灵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能走多远,才能带领我们的学生走多远。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永远都抱有对探索自己内心的渴望、勇敢与冷静和对生命的热爱、尊重与虔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