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深耕振兴热土,文化赋能乡村未来——陕西工大材料学院“秦创原赋能成长”三下乡实践团渭南行纪
7月18日至19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秦创原赋能成长”三下乡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渭南市,以“匠心深耕振兴热土,青春力量赋能乡村”为脉络,先在华州区瓜坡镇开展安全建设与工匠精神宣传,再于华州探寻非遗皮影的传承与发展,让青春智慧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土壤中深度扎根。
一、瓜坡镇里的“安全锁”与“工匠火”
7月18日,实践团以“匠心深耕振兴热土,青春智造时代新光”为主题,在瓜坡镇桥下为当地村民带来别开生面的知识宣讲,助力乡村安全建设与技能传承。
活动现场,团队通过悬挂横幅、发放手册、现场答疑等形式,向过往村民普及安全生产知识。针对农村常见的用电用火隐患、农机操作规范、夏季防汛防雷等问题,队员们结合案例“唠家常”:“王大爷,您家玉米烘干机的电源线老化可得及时换,去年邻村就出过类似短路着火的事。”通俗易懂的话语,让安全生产知识“听得进、记得牢”。

图为团队成员王志勇为村民们进行案例讲解。秦佳雨供图
除安全生产知识外,工匠精神也是宣讲重点。队员们细数国内典型案例:中国高铁工人从“模仿者”到“领跑者”,靠的是对技术的持续革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数控车工何小虎,对每一颗螺丝钉都秉持“关乎生命的零缺陷标准”;大国工匠徐立平投身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微整形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在模拟材料上反复试验、打磨技艺,为我国航天事业“雕刻”动力心脏……
此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覆盖村民300余人,收集到安全生产建议20余条。夕阳西下,队员们收拾展台时,不少村民仍在讨论宣讲内容——这场跨越城乡的知识传递,既为乡村安全“加了锁”,也为工匠精神“续了火”。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朋友合影留念。本永康供图
二、华州皮影里的“文化脉”与“振兴路”
带着对“工匠精神如何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7月19日,实践团成员齐聚盛夏的华州,奔赴与华州皮影的“深度之约”,探寻非遗艺术的传承温度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可能。
早已联系好的非遗传承人赵老师,为团队打开了皮影世界的大门。当实践团走进皮影传承基地,指尖拂过薄如蝉翼的驴皮影,每一刀雕刻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这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乡村文化生命力的鲜活证明。队员们围在赵老师身边,从选皮、雕刻到操纵,时而为精妙技艺惊叹,时而为传承坚守动容,更忍不住追问:“在当下,皮影如何走出乡野、焕发新生?”

图为赵老师给团队成员讲解皮影的制作过程。秦圳毅供图
带着疑问,团队与传承人深入交流,细细打听皮影现状:哪些文创作品最受青睐?线上线下盈利模式如何搭建?当听到“一张精致皮影摆件能卖到数千元”时,大家真切感受到非遗与市场碰撞的可能性——原来,老手艺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财源”。

图为赵氏皮影的部分作品。秦圳毅供图
交流渐深,实践团成员王嘉豪走上前,以《华州皮影:非遗技艺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为主题开启微课录制。过程中,团队深度体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内涵:当传统技艺遇上新媒体传播,当青春创意对接乡村需求,非遗便有了走出乡野、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可能。“秦创原赋能成长”的意义,正以“赋能”为桥,让青春成长与乡村文化焕新同频共振。

图为团队成员王嘉豪在录制微课。秦圳毅供图
灯影摇曳间,实践团不仅触摸到华州皮影的艺术魅力,更看到乡村文化振兴的无限可能。带着这份收获与思考,团队将继续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探索前行,让青春力量与传统文化碰撞出更灿烂的火花。

图为团队成员纪念此次活动与老师们留念合影。秦圳毅供图
从瓜坡镇的安全守护与精神传递,到华州皮影的文化探寻与振兴思考,实践团的渭南之行,让“匠心”与“青春”在乡村沃土中双向赋能,也为后续探索青春力量与乡村发展、文化传承的融合之路筑牢基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