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在由中华美学学会设计美学专业委员会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设计美学学术论坛上,西部设计党支部赵敏婷副教授团队受邀前往,就旅游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在地性”理论及其创新实践展开深入学术交流,与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探设计美学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构建中国设计自主话语体系中的时代使命与创新路径。
开幕式上,中华美学学会设计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梁梅致辞,强调论坛旨在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纯粹的学术平台,为同仁们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共同推动设计美学学科的发展。随后,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的六位学者进行了专题分享,共话设计美学新范式。南京大学周宪教授探讨后人类时代的来临形成了人机共存的局面,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视觉性,一种后人类的后视觉性成为艺术、设计和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极具挑战性的难题。苏州大学李超德教授以“审美无功利论”为话题,试图让设计美学研究回归设计审美的真相,理解设计美学研究从感性认识如何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上海交通大学夏燕靖教授从传统手工艺切入,强调生活美学需回归“日常性”,通过考据历史中的器物与技艺,激活当代生活美学的文化基因。南京艺术学院张明教授围绕《日常生活的革命:从情境主义国际到当代产品设计》,以情境主义革命为起点,批判性地探讨了资本逻辑、媒体景观与设计实践的共谋关系,揭示了在消费主导的“景观社会”中产品设计如何既成为异化的推手,又蕴含解放的潜能。
下午的分论坛上,西部设计党支部赵敏婷副教授以“旅游品牌形象设计的在地性探索”为主题,从理论阐释、实践路径与创新价值三个维度,深度阐释了“在地性”设计在强化文化认同、活化场所精神方面的核心价值。赵敏婷指出,在当代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旅游品牌形象设计正经历从符号化表达向文化价值深植的范式转型。她引用诺伯舒兹的“场所精神”理论,强调“在地性”设计本质上是对场所特质与本土材料的敬畏与顺应,旨在通过挖掘地域的自然、历史、民俗等独有特征,构建具有文化认同感和差异化的品牌形象体系。
西部设计党支部赵敏婷副教授结合团队在平遥古城、陕州地坑院等地的实践案例,详细解析了“在地性”设计的两大实践路径:一是形象构建。聚焦视觉符号的提炼与重组,通过标志符号、色彩体系与IP形象的协同设计,建立品牌识别度。如平遥古城品牌标志设计,融合飞檐、城墙轮廓等建筑符号,暗含“天圆地方”的传统哲学观;色彩体系则通过地质色谱与民俗色彩的双重构建,传递出平遥古城的温暖与积极态度。二是文化表现。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基因、民俗活动仪式与文化信仰体系,以文化叙事强化品牌的精神内核。如陕州地坑院品牌设计,通过建筑构件的符号提炼、非遗技艺的现代转译,构建起“黄土—院落—人文”三位一体的在地性设计。
赵敏婷副教授还强调,“在地性”设计不仅要求设计师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还需要将其巧妙地融入品牌形象之中,通过形象在地性构建与文化在地性表现的交织,构建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品牌形象。她指出,这种设计策略能够突破地域性设计的符号移植困境,消解本土性实践的标本化危机,将地理约束升华为文化创新的能量源泉,助力旅游业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转型升级。
在学术交流环节,赵敏婷副教授与在场专家学者就“在地性”设计的理论深度、实践挑战与创新方向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地性”设计不仅是文旅品牌差异化建构的关键,更是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游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在地性”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将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全方位呈现了西部设计党支部赵敏婷副教授团队在“在地性”设计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该团队依托支部党建优势,将组织生活与学术攻关深度融合,不仅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理论体系,更为设计美学学科发展注入了党建引领的创新动能。展望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三会一课+科研创新”的特色模式,在文旅品牌塑造领域探索“党建领航-学术突破-实践转化”的创新路径,以设计美学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话语体系贡献基层智慧力量。
来源|西部设计党支部
图文|黄雅芸 景斯雨
排版|王子怡
审核|赵敏婷 王子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