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感悟新时代伟大变革,强化研究生思政引领,深入挖掘校友精神,发挥校友育人作用,激励青年学子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在实践育人大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扬帆理想志向。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讲师团开展2025年“岁月见证成长,校友书写新篇——‘行走的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7月7日,实践队一行9人走进左点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总部,与公司创始人朱江涛、邹加兵两位优秀校友进行了深入对话。
【创业萌芽的“第一课堂”】
回忆起在武汉理工大学的求学岁月,两位校友不约而同地将“成长”视为核心关键词,却又有着各自独特的体验。
邹加兵用“实践、成长、认知”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大学时光。他谈到,在校期间无论是校内的学术活动、学生会工作、校际交流,还是校外的项目实践,都为人生积累了宝贵经验。“读研期间我们做过很多项目,这些实践让我们对‘做事情’有了更具体的认知”。他认为,大学作为成长平台,不仅让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更在导师与学长的指引下,实现了生活、思想与学习多维度的提升。
朱江涛则以“成长、探索、创新”为关键词。他特别提到,左点的萌芽正始于校园。“2013年我们开始创业,2014年底成立公司时还是研二,直到2016年毕业前,公司已运营了一年半”。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大学是探索的土壤——从思考问题的本质到面对商业机遇的判断,探索精神贯穿始终。而创新更是融入早期实践,2015年,仍在校的他们便申请到第一个专利,“这种创新思维,是左点能在消费医疗领域立足的关键”。
【学生创业者的“三重山”】
从学生身份开启创业之路,两位校友坦言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挑战。邹加兵总结了三大限制:一是商业认知不足,作为学生,在多个项目中选择合适方向时常常困惑;二是资金短缺,家庭补给与个人储蓄有限,初期资金压力显著;三是团队搭建不易,缺乏社会人脉与招聘资源,更多依赖校内同学组建团队。
朱江涛补充道,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的背后,是经验与认知的短板,但年轻人的冲劲是宝贵的潜质。“我们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学习、反思,幸运的是,哲学专业背景帮了大忙——用哲学逻辑分析问题,让我们更快理清商业本质,突破认知局限”。他们在研究生阶段探索了社区团购、互联网项目、数码产品等多个赛道,经过一年半的试错,才最终确定左点的发展方向,这份审慎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跑哲学”沉淀硬实力】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朱江涛的这句话,道出了团队协作的核心。他与邹加兵在管理中形成了“主外与主内”的默契:朱江涛负责战略框架,邹加兵专注精细管理,“能力拼图”式的协作让团队高效运转。
谈及发展理念,朱江涛强调 “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他将创业比作马拉松:“如果一开始就冲刺,很快会力竭;而稳扎稳打,在团队协作中持续调整,才能走得更远”。
展望下一个十年,左点的规划清晰而坚定,朱江涛强调,创业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价值创造过程。他分享道:“我们不只规划下一个十年,更要展望第二、第三个十年。从好产品到好品牌,左点科技将带着民族品牌走向世界舞台。我们把左点当作一辈子的事业,要在全球市场证明中国创新的力量”。
【寄语学子的“成长密钥”】
采访尾声,两位校友结合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和经验,向学弟学妹们送上了真挚寄语:
邹加兵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保持探索与创新的勇气,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二是坚持长期主义,避免急功近利,在行业中扎根沉淀;三是明确目标,在求学与实践中不断修正方向,避免迷茫。
朱江涛则鼓励学子培养“有价值的不同”。“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基于产业与用户需求的反向思考”。他以校园经历为例,“在学校时就习惯想‘不一样的解法’,这种思维让我们在创业中总能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
此次访谈中,两位优秀校友用亲身经历诠释了武汉理工大学“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校训,也展现了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的担当。这场“行走的思政课”让广大研究生感悟到,坚守与创新从来不是口号,而是扎根实践的行动,更是青年成长为“扛事能成、履责善为”之才的必经之路。朱江涛与邹加兵的创业故事,是理工学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生动写照。未来征程上,还有无数“娄山关”“腊子口”需跨越,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创业的道路上,青年学子都要坚守理想和信念,以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
未来,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讲师团将继续秉持初心,深入探访更多优秀校友故事,挖掘校友成长历程中的宝贵经验与智慧结晶,并融入宣讲实践。通过多元化的访谈形式与丰富的活动内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边界,让学生在与校友的交流互动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找准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