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我院学生积极响应号召,甘冒风险,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参加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投身防控一线,彰显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大爱无疆的优秀品质,让我们走近他们,听听他们是如何看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
志在助人,敢为人先
王庞广,是仁济学院中医专业的大三学生。“活跃于志愿工作,并乐此不疲;忙绿于为他人服务,并深感满足”,便是对他助人为乐观念的最好诠释。在此次新冠的疫情当中,他的身影也出现在了志愿抗疫的战线上,这无疑是在用行动来迎接“光明”。
“得知壶镇需要志愿者主要是从朋友圈中,有人分享了壶镇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急需招募志愿者。当时我就心动了,因为自己也是身为一名预备党员,想在这疫情期间贡献出自己微薄的一份力” 。但就是这无意中的小小契机,却成为王庞广挺身而出,致力志愿的一次机会。王庞广的志愿工作涉及到行政与卡口执勤两方面,但无论是发放表格和盖章的工作还是在卡口处测体温、登记等任务,他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件件分类落实,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也许是看似日日重复的简易小事,但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用不偷懒不懈怠的工作态度去对待,便是他为抗疫后线点亮了“星星之火”。
身为预备党员的王同学,在志愿者的岗位上,一工作便是七个小时。为了尽快从寒假的状态中脱离,尽快投入工作,他积极地向同在卡口的民兵与另一志愿者讨教与学习治理的经验。此外,家庭氛围给他带来的“先人后己”的观念,也引导着他为大众无私奉献、无言付出。
新冠疫情中,王庞广同学的出色表现绝不是偶然,而是无数次的志愿服务造就的。正如他所说:“本来就只是平平淡淡的志愿活动。”而之所以觉得平淡,是因为他已将“助人”作为了习惯,并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与满足。对有志愿意向的同学们,他建议道,应以帮助他人为目的而不仅是为了获得服务时,当真的用心在做的时候,会收获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一份力,一颗心,温暖身边人
16级法医专业张骅同学在被疫情笼罩的寒假中,不畏惧其危险,也许是父亲的以身作则和鼓励,也许是“医者仁心”的信念支持,他毅然报名了社区志愿活动,主要做小区门口的来访信息登记、为进入小区住户测量体温、入户普及防疫知识的工作。
“你好,麻烦测一下体温”,这是张同学为正在进入小区的居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那时疫情正处于人人自危的严重时期,市民带着口罩,警觉性也普遍很高,大多数人对这项程序还是十分配合的,不过他表示也有遇到特殊情况,一天晚上一个喝醉了酒的醉汉,并不是本小区的,想要进小区,志愿者拦着不让进,他却不配合,最终只能报警解决问题。他表示当下定决心要参加志愿活动时,就已经做好了迎接特殊状况的准备,他认为如何能冷静的处理突发状况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个人能力。在这次的志愿活动中,他从中学到了很多:交流沟通的能力很重要,当志愿者态度好时,人们更愿意配合,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火”,邻里关系好有时也会起到很大作用。然而对于这次活动, 他同样也有遗憾,由于不太熟悉本地话,无法立即将防疫知识传递给老年人,他希望能够在之后的志愿活动中改进提升自己,汲取教训更加充实自己。
志愿基层防疫,贯彻大医精诚
在大疫汹汹,人心惶惶之下,身为一名临床医学生,17级临床专业的严同学谈到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便是义不容辞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她说道,
“我的主要工作是守在社区关卡处对进出社区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登记,虽然听起来像小事,做起来却不容易,一守就要一天。我父母都很支持我,如果没有年龄限制他们也会去参加的”。因为全程要保持专注且戴着口罩与手套,闷热劳累自不必多说,有时遇到不配合的人拒绝测量体温,还需要她耐心劝导,告知对方疫情的严重性与测量体温对防疫的重要性,正是由于这份严谨和认真,最终圆满的完成这次任务。
严同学坦言,自己是个不够外向的人,这次的志愿服务不仅让她感受到实现价值的快乐,还让她学会突破自己,在服务中不断提升了人际沟通能力,放假期间她参与了《医患沟通学》课程的学习,对医患的沟通也有了切实的感悟,她表示:“我没有太多志愿服务的经验,一开始确实有些难以开口,遇到不配合的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劝说,好在不断尝试与磨练后,我终于感悟到沟通是有‘魔力’的”。
志愿服务亦透露温情。疫情阻碍快递,导致严同学购买的手套迟迟未到,社区保安队长见状慷慨将自己的备用手套让给她,到货后她也悉数归还,正如她说的“每个人都是美好的,都在用自己的善意携手共度难关,善意是相互的”。
“甘为人后,敢为人先”,这句话准确地描述了这些同学为人低调、作风朴实,却也充满责任感、敢于担当的性格特征。疫情当前,仁济学子以高度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奋战于防控前线,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谱写了一首奉献之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