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青年志|乡土扎深根,振兴青春行--王浩杰专访篇

2025-08-14 09:25:56 XUFE统计云端 曹蒙蒙 张嘉怡 岳琳岚 王思童

在吕梁山脉南麓的石楼县,黄土高原的沟壑间,千年农耕文明绵延不息,也承载着新一代青年的乡土情。近日,西安财经大学“统心协力”社会实践队走访了石楼县车家坡村的青年代表王浩杰,听他讲述扎根基层的故事,共同探寻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县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对于社会实践队成员而言,这样的扎根与奋斗,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b4e7c49a4e58cdac122dcdbd4ae12f35

守护文化根脉,担当青年使命

“村里有文化的人不多,返乡大学生更少,我想为家乡做点事。”作为石楼县研学项目的讲解员,王浩杰的工作围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展开。他所负责的研学讲解,不仅是向外界展示石楼的壮美山河与深厚文脉,更承载着用青年视角点亮乡土价值的热忱。他肩负着沟通政策的重任,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衔接阶段,部分乡亲对政策理解有限,“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讲解沟通”。“一人多岗”是常态,宣传、协调、执行集于一身,“顾此失彼”的烦恼亦属难免。王浩杰坦言,基础设施落后和专业人才匮乏,制约着许多扶持政策的有效落地。这份坚守,让实践队员深切感受到基层工作的复杂与不易,理解了理论与实践间的距离,也更坚定了他们提升综合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与务实细致作风的决心。王浩杰的经历激励着青年一代:勇于担当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用青春的视角和活力去发掘、传播本土文化,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创新驱动农业,实践方显真知

石楼县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农作物产量“看天脸色”。当被问及是否考虑通过电商拓宽销路时,王浩杰坦言:“我们搞的是粗耕农业,玉米主要当饲料卖,没有深加工,也没有商标,不能在网上销售。”他点出,产业链断层与技术落后是制约农业增值的关键瓶颈。在访谈中,“生态优势”与“青年力量”是高频词。石楼县虽无矿产资源,却拥有吕梁山区难得的原生态环境,为发展文旅康养、有机农业提供了天然条件。这份“绿水青山”正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真本领和新方法,唯有在学习中追求真知和创新,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能将这份天然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破解人才困境,共建乡土未来

“年轻人不是不想回,是回来没活儿干。”谈及青年流失问题,王浩杰的话道出了许多县域的共性困境。石楼县工业基础薄弱,除公务员、教师等岗位外,民营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如何破解“人才外流”困局?王浩杰提到了产业培育与政策宣讲。“一方面,要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型企业,创造更多元,更优质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需要从源头抓起,在高中、大学开展政策宣讲,让学生们提前了解家乡的发展机遇。”同时,在农业方面,他认为要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多教点科学种田、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再帮我们对接些农业合作社,让青年回得来、留得住、能发展”。这让社会实践队的青年深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家乡的发展紧密相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是家乡未来的建设者,更应是家乡发展机遇的探寻者和宣传者。

王浩杰的石楼奋斗故事,是中国县域振兴之路的微观缩影。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需要政策、产业、人才的协同发力。如今,石楼的沟壑间已播下希望的种子——高速公路的开通,研学基地的发展。我们相信,像王浩杰这样扎根黄土高原上的青年奋斗者们,必能以实干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写下属于他们的青春注脚。实践队员们也将从中汲取力量,将这份感动与思考内化为力量,无论未来身在何方,都能心系乡土,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

责任编辑:谢晨珂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像王浩杰这样扎根黄土高原上的青年奋斗者们,必能以实干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写下属于他们的青春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