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对标“六个过硬”“五个到位”“七个有力”,在全校范围深入开展党建“双创”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全覆盖、全参与,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协同配合、二级党组织负责实施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成立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动新时代党建“双创”提质增效,探索形成了以“四个体系”“四项工程”和“三个注重”为主要内容的“4+4+3”党建双创培育体系,培育创建了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全省党建“双创”项目。为进一步凝练党建“双创”工作特色,在全校各级党组织中形成浓厚的争创氛围,现开设“党建引领,强基赋能”工作专栏,对各创建单位建设情况进行集中展示,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本期,让我们走进“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冶金工程学院冶金系教工党支部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下,高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冶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面临着技术革新、绿色转型等关键挑战,亟需高校与企业加强深度合作。然而,传统校企合作存在合作松散、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冶金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打破校企合作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党支部积极探索,构建了“支部搭台、党员示范、全员协同”的校企党建联建新模式,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冶金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思想铸魂,校企合作拓展思政育人成效
冶金系教工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老一辈建大冶金人支援三线建设的先进事迹,把《现代冶金工程》《冶金智能制造》等课程搬到陕钢集团企业生产一线,结合生产实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太钢集团重要指示精神等内容,带领学生开展“钢铁强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课程育人实效。支部党员邹冲响应陕西省委号召,主动申请博士服务团赴榆林基层一线服务锻炼,以实际行动诠释“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实干担当”的冶金精神。
将课堂搬进企业一线拓展育人成效
(二)支部搭台,构建校企合作一体化平台
党支部主动作为,积极与陕钢集团、汉中锌业、国投金城冶金等行业龙头企业党组织建立联建机制。通过搭建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实支撑。在平台框架下,明确合作方向与目标,制定详细合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钢铁冶金清洁生产团队与陕钢集团创新研究院获批汉台区专家工作站,支部党员张朝晖被聘请为企业首席专家,邢相栋、吕明、折媛三位党员入选企业创新团队,校企合作开发的棒线材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被中国金属学会列入《钢铁工业降本增效关键共性技术推荐目录》,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轧钢》期刊评价为我国近年来轧制技术自主创新最主要的技术之一。
与企业建立开展校企党建联建
(三)党员示范,聚焦行业技术难题联合攻关
支部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企业党员联合组建科研攻关小组。围绕冶金行业“卡脖子”难题,通过“科研团队列出科研方向及成果、企业列出亟待解决难题”的双向对接机制,共同确立研究课题。编印冶金工程科技成果集,建立“课题共立、资源共享、成果共研”机制,整合校企双方科研资源。支部书记崔雅茹带领支部教师与国投金城冶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河南省难处理金精矿冶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含氯废水脱氯高效回用提供的工艺包已实现工业应用,脱氯率达到99.6%,每年可为企业节水约5000吨。
国投金城科研攻关
(四)全员协同,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党支部推动全系教工参与校企合作,形成全员协同的良好局面。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专任教师具有工程背景比例达到90%以上,有力支撑专业评估与工程认证;参与企业职工理论培训,助力企业职工素质提升,近三年开展企业培训8次;带领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积极推荐学生就业,加强就业服务协同。通过多维度的协同合作,实现党支部与企业紧密合作互利共赢。
陕钢集团技术人员培训
近三年来,该模式取得丰硕科研成果,冶金工程系教师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数量新增60余项,科研总经费6000余万元,与企业合作的科研成果获得2024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不仅提升了学校在冶金领域的科研实力,也为企业解决了实际技术难题,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在人才培养方面,累计开展炼钢、炼铁、铜冶金、资源利用等专业技能培训3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企业职工专业素养。新建25个实践育人基地,为学生提供优质实习实践平台。宁波力勤、濮阳濮耐等企业设立总额41万元的奖助学金,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学生在冶金行业就业率从71%提升至92%,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培养的学生符合行业发展需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