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师者,薪火相传!日前,我校2025年教师节表彰大会暨荣退入职仪式,在金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温情启幕。机仪学院精密仪器工程系华灯鑫教授凭借深耕教坛的坚守,获评学校“师德楷模”称号。会上,他细数二十载从教点滴,分享育人心得、传递教育初心,一句“西北需要我”更是直击人心,让全场为之动容。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他的讲述,走进这位“师德楷模”的教育世界。
二十载风雨兼程,他以激光为笔,在苍穹之上镌刻下科研报国的壮志豪情;三尺讲台,春秋更迭,他以匠心为烛,照亮了莘莘学子求真探索的道路。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广袤大地,他构筑起国际领先的激光雷达研究高地;从青丝渐白的岁月里,他培育出一批批尖端科技领域内的佼佼者。一份延聘申请,承载着他“为党育才、为国铸魂”的崇高使命;千百个深夜的灯火,映照出他师者仁心的赤子情怀。西安理工大学华灯鑫教授,身为日本归国华侨,曾在日本主持研发出国际首台“气象观测激光雷达”,填补了多项世界空白,曾获东京发明展览会“东京都知事奖”、日本RISONA财团新技术产品研发“优秀奖”,赢得了日本东京电视台及众多主流媒体的广泛赞誉,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激光雷达领域权威专家。
"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浸润着祖国的滋养,以所学服务国家,是我毕生的荣光与使命。"华灯鑫教授始终将这句话镌刻于心。他深知,缩小我国与世界在激光雷达技术领域的差距,是时代赋予科研工作者的重任,而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正是实现科技报国的最佳路径。2005年,当海外的科研事业正如日中天,面对日方授予永久居留权的盛情邀约,以及国内众多顶尖高校抛来的橄榄枝,华灯鑫毅然选择携全家归国,扎根西北大地。他以开拓者的勇气,筹建西北地区首个激光雷达遥感研究中心,组建专业科研团队,点燃了我国先进激光雷达遥感技术创新的火种。正如他所言:"缩小东西部科技差距,是迈向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西北需要我在这里开辟新的科研天地。"
归国二十载,华灯鑫教授始终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锚定激光遥感技术前沿,紧扣国家高端人才培养需求,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科研攻关、人才培育与社会服务。在"观云测雨"的科研征途上,他以非凡的创新精神,取得了累累硕果。
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及面上项目等国家级课题8项,973计划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省部级及国防预研项目20余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50余篇,SCI与EI收录250余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40余项。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科技奖及发明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1项。曾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次获评“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次荣获中国侨界贡献奖。
2015年,他受邀在天安门广场观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仪式,彰显其卓越贡献。2018年,他所带领的教师团队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首批20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之一。这充分诠释了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的黄大年精神。
科研报国,突破技术瓶颈,勇攀科技高峰
华灯鑫教授秉持“急国家所急、奉献担当、甘为人梯”的精神,面对我国激光雷达人才匮乏、研究滞后、学术平台缺失等困境,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首先,凭借自己在日本十二年的激光雷达研究经历积累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在国内开展广泛学术宣讲,并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上海光机所、安徽光机所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学术交流。其次,他联合美国NASA科学家发起成立了我国的“国际大气光散射及激光遥感技术学术研讨会”,携手国内同行成立“中国激光雷达学术学会”,并多次担任学术会议的主席。从2009年首届研讨会仅50余国内学者参会,到2024年第八届规模扩展至数百人,有力推动我国激光雷达人才储备与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跨越。这些学术会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激光雷达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他广纳人才,筹建西北地区首家激光雷达遥感中心,构建集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新颖激光遥感科研团队。他以自己的学术声誉与人格魅力,吸引众多才俊加入激光雷达团队。这些青年才俊在华灯鑫教授的带领下,已经成为我国激光遥感领域的佼佼者。如团队狄慧鸽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及华东师大完成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后,放弃经济发达地区邀约,加入激光雷达团队,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级青年人才及我国激光遥感领域的后起之秀。汪丽教授从西安光机所完成博士学业,加入激光雷达团队,开展测风激光雷达技术与遥感计量技术研究,目前被教育部仪器类教指委推荐参评国家级杰出计量领军人才。刘晶晶副教授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博士毕业后,克服学科差异,先后主持3项国家基金项目,目前已成长为省级青年人才。由华灯鑫教授推送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高飞、何廷尧、王龙龙3位博士,在国外完成优异学业后,放弃国外导师挽留,响应华灯鑫教授的召唤,学成归国,成为激光雷达团队的重要骨干,其中高飞博士已成长为教授、博导等重要骨干,为我国激光雷达领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西安理工大学激光雷达遥感研究团队
华灯鑫教授以博大的胸怀与格局,凝聚了一批具有机、电、光、算、控以及大气与气象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学缘结构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才俊。他以敢为孺子牛的精神,培育了一支由7名教授与博导、6名副教授及4名博士与博士后等17名成员组成的激光雷达创新团队。其中,国家级人才1名,省级人才5名。华灯鑫教授在离任感言中提出,“未来我将继续履行二级教授的教书育人与学术引领职责,潜心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用5年时间,继续提升团队的综合实力与学术声誉,为西理工留下一支由1-2名国家级人才领衔,数名省部级人才以及13名教授组成的国内最强的激光雷达科研团队。”这体现了一个归国科学家的胸襟,更多的是对热爱事业的担当与责任及对学校的承诺。团队的多项成果成功地应用于我国大气科学、环境监测、气象服务、气候变化、森林防火、农作物生长等多个领域。其中,华灯鑫教授主持研发的国际首台“云系降水潜力评估激光雷达”,成功服务于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气象保障及近年西安冬季雾霾防控监测等气象与环境领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团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获《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陕西日报》等国家级、省部级主流纸媒专题报道;人民网、中国科技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网等权威网络平台也对其创新成果进行深度传播,形成跨媒介、多维度的影响力矩阵。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与环境遥感检测领域权威专家刘文清院士,对团队发展给予高度赞誉,直言“其团队规模、研究成果与学术水平,稳居国内领域内前三实至名归”。这一评价不仅是对团队专业实力的认可,更彰显华灯鑫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在推动我国激光雷达技术跻身国际前列中发挥的关键引领作用。
教书育人,践行师者担当,培育时代英才
华灯鑫教授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将三尺讲台作为育人沃土。即便科研任务繁重、行政事务缠身,他始终牢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二十余载如一日扎根教学一线。主讲《应用光学》《激光雷达技术》等本硕博核心课程,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超60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80学时。授课时,他以渊博学识为基,融入前沿科研案例,用生动鲜活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求知热情,将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启迪思维的火种,成为学生眼中“最有感染力的课堂”。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以黄大年精神为引领,带领青年教师构建“为学、为人、为事”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通过教学示范、科研指导和成长规划,培养出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让教育的薪火在传承中生生不息,真正践行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华灯鑫教授深悟“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深刻内涵,始终以培养时代新人为己任,将三尺讲台作为育人主阵地,视课程建设为教学质量生命线。他主持省级重点攻关教改项目“打造‘一体两翼’特色课程链,强化‘精益求精’仪器行业特质”,创新性提出以“精度的‘认知—设计—分析—指标—应用’”为主线,以“仪器设计”与“质量管理”应用拓展为两翼的课程体系,确立“精度设计与分析”在仪器知识架构中的核心地位。
他主讲的《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作为课程链核心,在知识图谱构建与教学案例设计中,巧妙融入我国激光雷达研究成果及误差标定的关键突破,将行业瓶颈转化为课程思政鲜活素材。他以黄大年精神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用前沿科研实例点燃探索热情,以自身科技报国历程激发学生科研担当。在他的课堂里,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实现知识浸润与精神洗礼的深度融合,使该课程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课程教师团队获评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团队狄慧鸽教授、李仕春教授主讲的课程也相继获评省级一流课程与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形成辐射带动的育人新格局。
在深耕本科教学的同时,华灯鑫教授以躬身力行的育人姿态,专注培育激光遥感领域的高端创新人才。截至目前,他累计培养130余名研究生,其中博士23名,90%的博士毕业生毅然扎根西北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将个人理想融入西部开发的壮阔事业,成为区域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他的学生毛建东博士,秉持家国情怀与科研担当,于宁夏创建激光雷达遥感重点实验室;赵虎、巩鑫等4位博士毕业生,传承导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婉拒东部高校优渥邀约,投身毛建东教授团队。这支扎根西北的科研队伍,在贺兰山脉气候变化影响与沙尘传输特性研究中持续攻关,成功填补我国该区域高精度观测研究的技术空白,毛建东教授也凭借突出的科研与管理能力,成为北方民族大学最年轻的校级领导。
硕士毕业生吴敏在2008年毕业后,被解放军总政治部特批入伍,奔赴西北戈壁深处投身激光遥感技术研究。十余载坚守大漠,她以科技报国、科技强军的使命担当,成长为基地新型遥感装备的核心技术骨干。从西安理工大学激光雷达团队走出的学子们,如璀璨星河般闪耀在科技前沿、国防建设等各领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而华灯鑫教授正是点亮这些星辰的引路人,以师者匠心托举起国家科技发展的未来。
在潜心育人的征程中,华灯鑫教授不仅精心雕琢学生的学术造诣,更以春风化雨之势培育其综合素养与团队精神,构建起独具仪式感的育人体系。每至新生入学、学位授予、毕业送别等关键节点,他总会亲自走上讲台,为研究生讲授意义非凡的“开学第一课”与“毕业最后一课”。字里行间饱含殷切期许,点滴关怀浸润学子心田,让教育充满温度与仪式感。
“感谢激光雷达课题组,感谢华老师,我们毕业了!”“祝师兄师姐一帆风顺,前程似锦!”这些真挚的话语,是毕业生们感恩之情的深情流露,亦是师弟师妹们美好祝福的温暖传递。每年盛夏,华灯鑫教授都会匠心策划毕业季系列活动,搭建起新老学子情感交融的桥梁。十七载光阴流转,他始终坚持为毕业生精心制作珍贵影像视频,用镜头定格青春记忆,用画面留存师生情谊。
临别之际,他总会语重心长地嘱托:“愿你们将‘忠孝礼义耻’的中华传统美德融入血脉,成长为胸怀格局、心怀感恩,善于换位思考、终身学习的时代栋梁,勇担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如明灯照亮学子前行之路,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在科研报国的征途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赤子情怀,续写育人新篇,铸就最美师魂
华灯鑫教授的人生长卷,是科研与教育同频共振的壮丽篇章,更是万千科技工作者以毕生心血浇筑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鲜活写照。作为我国著名激光雷达科学家,归国二十年来,他将实验室与讲台化作毕生战场,以全年无休的坚守,从意气风发的"归国华侨"蜕变为令人敬仰的"科研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鬓角,却从未黯淡他眼中的炽热光芒。
2024年末,他再次勇挑重担,成功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成为国家基金委设立该项目以来少数三度承担此类重任的科学家。当同龄人安享晚年时,他毅然提交延聘申请,誓将"科技报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镌刻在每个奋斗的日夜。这份跨越二十年的执着,不仅是一位科学家对事业的忠诚,更是一位教育者对使命的坚守。
他用二十载归国历程诠释了知识分子的拳拳赤子之心、科技报国之志,以千百个日夜的坚守铸就了师者如山的精神丰碑。他是新时代“最美教师”的杰出代表,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科研与教育的广阔航道,引领着无数人向着梦想的彼岸奋勇前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