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 青春甘行:探寻小木耳催生乡村振兴大产业
政府访谈:解码五百座大棚的产业根基
“从2018年我们区的利桥镇开始种木耳,到现在已经建成了500多座木耳大棚,真正让小木耳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大产业。”麦积区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张主任向调研团介绍道。麦积区近年来依托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迅速发展起以木耳、香菇、平菇为主的非耕地设施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模式。“去年我们共摆放菌棒500多万棒,木耳总产量76万斤,产值达到2500万元,为8个村集体经济分红40万元,真正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图为麦积区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张主任向调研队成员介绍当地特色产业
张主任表示,以木耳为主体的产业不仅丰富了当地的农业结构,还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是带领麦积区人民走向富裕振兴的好产业。
“这些大棚就像‘聚宝盆’,把荒坡变成了良田。”张主任自豪地说,麦积区木耳主要销往东北地区,靠着独特的气候条件,产出的木耳肉质厚实,在东北市场有稳定客源。但张主任也坦言,产业发展有隐忧:“部分品种抗病性差,每年因病虫害损失不少产量,空中喷灌虽节省人力,但水分控制不好容易加重病害。”
乡村走访:存在于菌架间的科技富民
调研团在张主任和利桥镇米队长的带领下,进一步走访了麦积区利桥镇秦岭村、百花村,党川镇党川村、观音村等8个村庄,与当地木耳种植户进行了深入访谈,系统了解了木耳从种植到采收的全过程,并亲身体验了采摘环节。
队员们刚走进大棚便被眼前木耳的数量与密度所震惊,数十排菌架整齐排列,黑褐色的木耳如垂帘般挂满菌棒。“以前只在超市见过干的木耳,今天才终于见识到木耳是这样长出来的。”调研队成员王培轲感叹到。

图为调研队成员体验采摘黑木耳
“这空中喷灌省劲,但得盯着湿度表,要不然就容易生霉。” 采摘工刘大娘指着棚角的湿度计说,她家里2个大棚投了8万元,除去菌棒、水电和请人帮忙的成本,能净赚6万多。刘大娘一边摘着木耳一边笑着跟队员讲到:“村里开始种木耳之后,家里的收入确实涨了不少。虽说种木耳前期本钱投得多点,但架不住市场需求一直挺稳当,再加上科学管理搞得好,总的来说,赚得还真不少。”
企业探访:一根根菌棒串起的产业赋能
张主任和米队长带领调研队走进天水红崖河菌业种植有限公司,聚焦产品的种植环境、技术、以及生产销售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享了企业如何帮助当地农民实现增收的经验。

图为调研队成员在天水红崖河菌业种植有限公司种植基地观察菌棒
天水红崖河菌业种植有限公司是麦积区黑木耳种植的龙头企业,在乡村振兴和产业示范工作中起着独到的作用。米队长说:“他们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帮助当地居民不出乡便实现本地就业,既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调研团也了解到红崖河菌业目前已建成52个自营木耳大棚,加上新租用的43个大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在这里干活,每天能挣100多元,工作强度不大,还能照顾到家里,比外出务工强多了。”工作人员曾芳芳感慨地说。
队员们真切体会到,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利桥镇、党川镇乃至整个麦积区实现特色产业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在现代化菌棒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有序运转,工人们熟练地操控设备,从原材料粉碎、搅拌,到装袋、真空灭菌,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菌棒在流水线上接连成型。机器有节奏的运转声,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图为调研队成员与访谈人员在木耳生产一线的合影
“小木耳”成就“大产业”,这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麦积区走向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的坚实脚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模式的创新,麦积区食用菌产业定将继续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