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支部教师党员在《人民法院报》发表书评

2025-02-15 20:52:49 宋鋆

《法政逸史:转型时代的法律人》一书是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昕杰的随笔集,它收录了一批转型时代的中国法律人的故事。正如梁启超先生所云,转型时代的中国“实如驾一叶扁舟,初离海岸线,即俗语所谓两头不到岸之时也”。作者在书中对“两头不到岸”(广东话,比喻事情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作者注)的背景进行了铺垫,如古今、中外之间的普遍社会矛盾,名实、知行之间的冲突。这一时期的法律人肩负着前所未有的责任,要收回治外法权,要维护国家法权统一,要重构法政秩序,要构建现代法律制度。“两头不到岸”的处境看似令人迷茫,但通过作者对这一时期法律人的描绘,却能给读者带来值得反复回味的阅读体验。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以法律人为线索重描制度与实践

正如作者开篇引用的钱穆先生的话:“历史上一切动力发生在人,人是历史的中心,历史的主脑。”作者以人为线索,重新讲述了社会变革时期重要的制度制定、他国法律文化引进和翻译过程。如本书的第三部分“西学东渐”,就谁最早翻译了《德国民法典》、哪些人翻译过《瑞士民法典》等内容进行了考证,让制度和实践背后的人有了轮廓。在作者对人的讲述中,读者也可从人的故事中总结出其推动法治进程的必然性,其因素包括人的法学素养、人的勤勉、人对于新的社会秩序的期待。作者介绍清末翻译《德国民法典》的马德润时,列出部分其翻译的法律条文,可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马德润在诸多德语法律词汇并无对应汉语词汇的条件下,对译文准确性所做的努力。

又如近代法学编书第一人的郭卫,在担任会文堂新记书局“法学编译社”主编期间,凭借其编辑的大量法学书籍,让会文堂成为一线出版机构。郭卫所编的《大理院判例全书》《大理院解释例全文》最为著名,由于读者群分布广泛,《大理院解释例全文》曾以三种方式印刷,分别定价销售。此外,郭卫还在上海编译社《法令周刊》担任过编辑,在此期间,时有读者致信提出法律适用中的疑难问题。郭卫便组织编辑逐一解答回复,并设置了“法律质疑解答栏目”。除了编辑工作,郭卫本人还是一位笔耕不辍的法律学人,其个人研究旨趣多在中华传统法律,且有深厚的旧学素养,曾撰写了《中国旧律之检讨——历代法典之嬗递及刑制变迁》《清六律之检讨》等文。

马德润、郭卫等人在书中的形象,让读者找到了这些法律人的个性素养与其推动法制前行的实事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法律鲜活了起来,人的勤勉求实、热血奋发,都出现在其推进法制进程的一言一行中。

以留白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思考空间

本书不同于大部分读物的一点是,读者很难看到作者直接的价值观输出。被作者引用的史料不分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对人的评价也是极其克制,把最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读者。

作者在书中写到了著名历史人物章太炎。其一生政治立场和学术观点变动极大,包括维新、订孔、革命、抗日乃至尊儒,其观点包括肯定秦代以法治国、引进西方学说也不可“弃己所长”、辛亥之后又重拾国学,于是提及章太炎,使人有“不知所谓太炎是何时的太炎”之感。作者通过对章的作品言论进行梳理罗列,提出在“革命”意味着进步,保守意味着反动的时代,章自始至终对中国文化都饱含热爱,一直有“不随时俗转移的独立不倚的精神”。关于章太炎其人,学界讨论颇多,作者将更多的笔墨用于描绘“法学家章太炎”“为法家正名”“不可委心远西”等章太炎的法律思想转变,最终以章太炎之言“名者,实之宾也,吾汉族诸昆弟将为宾乎?”结束其故事,让读者在章太炎的一生中体味其文化承继的坚守与民族复兴的情怀。

郑毓秀,近代中国第一位女性法学博士、地方法院女性院长、女性律师、法政学院女性院长,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性。郑毓秀其人集褒扬与质疑于一身。如关于郑毓秀的刺杀活动,虽传闻较多,但缺乏有力史料佐证;又如其第一位女博士之名也被胡适质疑,胡适在日记中提到郑毓秀论文为王宠惠所作,谢东发译成法文;郑自办律所时,也遭到“腐败不法”的指控。但对于郑毓秀言过其实的坊间传言,也在侧面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女性强者的期待,郑自述从小有意反叛传统,五岁拒绝缠足,十四岁退订婚约东渡日本,十六岁参加敢死队,于是“第一女刺客”“第一女博士”等人物标签出现了,故事传播者表达的“我确信”和读者心中强烈的“我希望”发生了重合。作者在书中强调了这种事实层面的留白。今日读者能否区分确信与期待,是个值得通过读书会等方式展开讨论的好问题。

本书虽是写人,但脱不开特殊的社会背景。通过阅读本书,可看出这一时期法律人的故事无法独立于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更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约束。不同时期的法律人都有其维护正义、定分止争的使命,但在历史的洪流之下,个体的努力只算作一朵浪花,远不能决定去向何处。作者以人为对象描绘这一历史时期,人又成为最小单位的海,其内容饱含复杂矛盾、苦涩艰难和澎湃激昂。

本书不仅适合各界读者阅读,更适合法科学生阅读和讨论,如“两头不到岸”的环境下,法律人投入到法制建设中的目标或动机如何?如何拒绝随波逐流、恪守人格底线在中西法制之间如何识别是否“有利于我”,等等。正如作者的期待,本书足以让读者理解转型时代法律人的幸与不幸。人并非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更多的是正确与错误的结合、守旧与前卫的结合,在当时也可能是绝望与希望的结合。时代的局限是竭尽全力仍有力所不能及、思所不能至处,而非恪守旧序、不作抗争。本书的魅力正是让读者能触碰到那个不曾经历过的世界,从而在这个更好的时代里砥砺前行。

【本文系2024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陕派”法科学生培育中的红色基因传承研究》(项目号:SGH24Y296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何丹
我支部教师党员在《人民法院报》发表书评,该书评为2024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