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建引领 注重德法兼修 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

2025-03-12 01:46:23 宋鋆

法律史学教研室党支部成立于1982年,是第四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近年来,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创建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为抓手,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重点,聚焦“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四大重点任务,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劲动能。

一、加强联学联建,做传承红色基因的“蒲公英”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为重要内容,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建立《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法律史学教研室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结合支部成员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创新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不断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支部成员在革命根据地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科研优势,深度挖掘并运用红色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创新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主题党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广大师生自觉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治血脉。积极开展联学联建活动,带领研究生赴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参观学习,开展“党建+教学”“党建+科研”交流研讨活动;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围绕党建“双创”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基层党建难点堵点问题破解等开展交流研讨;与西安培华学院师生党支部围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党建活动创新策划、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开展交流研讨。通过经验交流、互学互鉴,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任务落实。

党支部在汉唐石刻博物馆举行联学联建活动

党支部在汉唐石刻博物馆举行联学联建活动

二、提供教育服务,做回应社会关切的“贴心人”

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法学专业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教材建设等人才培养环节,深入推进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国法制史》入选首批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陕甘宁边区法制史》入选陕西省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新时代“枫桥经验”、社会基层治理、马锡五审判方式、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等优势研究资源,依托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马锡五审判方式研究院、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等多家实体性研究机构,与地方党委政府、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等开展深度合作。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司法局、浙江省诸暨市政法委、延安市枣园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当地设立教学实践和研究基地。与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合作项目《陕甘宁边区人民检察制度》等成果在学界和实务部门引起广泛影响,对提升社会基层治理成效、推动地方法治事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聚焦主责主业、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同时,支部成员充分发挥党建思政、教书育人和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地方教育和法治事业发展。常态化赴广东、浙江、甘肃、河南等多个省份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参加面向实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和研修班,累计参与培训班26期,培训学员1500余名。

支部成员汪世荣(二排左六)入选陕西省人民政府立法专家库成员

支部成员汪世荣(二排左六)入选陕西省人民政府立法专家库成员

三、强化科研创新,做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螺丝钉”

建立科研“传帮带”工作机制,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经验分享交流会,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雏形进行一对一指导。定期举办学术研究指导交流会,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有组织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转化等进行指导培训。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作为首要任务,引导广大教师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将个人研究与党的创新理论、社会需求和学科专业建设结合起来,聚焦新时代“枫桥经验”、社会基层治理、陕甘宁边区法制史、马锡五审判方式、中国法律史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汪世荣教授主编的著作《“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成为“枫桥经验”研究领域引证最多的专著。由汪世荣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推出的“枫桥经验”系列研究专著被“枫桥经验”陈列馆悉数收藏和展出。陈玺教授的专著《宋代诉讼惯例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马成教授主持的陕西省社科基金专项项目《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常态机制研究》,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供了可行范式与路径。

荣誉证书

荣誉证书

四、深化实践育人,做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孺子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法治中国建设实际需求为导向,秉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赴浙江诸暨、陕北延安、广东深圳等地开展调查研究,引导广大学生聚焦中国法治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大赛、法律文书大赛、模拟法庭大赛等赛事,引导学生在加强法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深化实践锻炼,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由教研室教师发起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征文比赛活动已连续举办五届,此活动由最初面向学校学生发展到覆盖全国政法院校学子,对促进法治人才培养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2023届、2024届“社会基层治理”方向法律硕士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法律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中,前往“公检法”等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比40%以上,为地方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步,法律史学教研室党支部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培育工作和“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不断深化党建联建,强化社会服务,推动科研创新,提升育人成效,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在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砥砺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持续推进党建联建,弘扬百年党性之魂。突破陕西地域限制,加大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基层社区和省外高校的共建联建,推动形成组织互联、资源互通、经验互鉴、发展互促的工作样态。通过联学联建,拓展党建引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吸收群众力量,让红色法治文化、枫桥经验等领域的成果实现更好的转化。

深度优化教育服务,勇担立德树人之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打造1-2门精品党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加强《中国法制史》《陕甘宁边区法制史》等课程建设,继续开展培训宣讲服务,持续加强与地方政府、司法机关和企业等战略合作,将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与法治事业发展需求相融合,以创新理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法治中国建设。

搭乘科技赋能东风,再创时代前沿之新。整合优势资源,搭建联动平台,创新互动载体,拓宽、深挖史料资源库,实现更大范围的革命根据地史料共享,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与课堂教学、学业指导和实践育人等具体工作相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不断深化实践育人,培养知行合一之才。引领带动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参加法律诊所、人工智能司法中的庭审笔录争议点标注等实习实践,引进AI模拟法庭等司法审判实景平台,让广大师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着力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责任编辑:何丹
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法律史学教研室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 ,注重德法兼修,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