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国法制史》是西北政法大学法科研究生学位课之一,已开设 40 余年,授课对象涵盖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及非全日制法律硕士等全部类型的专业学位法律硕士研究生。现阶段,《中国法制史》学位课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注重内涵建设,在师资配置、课程内容、史料拓展、案例建设、实践结合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授课传统,优势显著,成效明显。
资料图片
第一,在师资配备上,形成了“老中青”梯次协同的良师团队。我校《中国法制史》学位课教学团队结构合理,稳定有序。现由汪世荣教授、闫晓君教授、王斌通副教授、宋鋆讲师、何丹讲师等共同承担全日制、非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中国法制史》课程。其中,汪世荣教授、闫晓君教授系65后,王斌通副教授、宋鋆讲师、何丹讲师系80或90后。教学团队中,闫晓君教授为九三学社社员,其余教师均为中共党员及法律史教研室党支部成员。教学团队坚定中国立场,立足学术前沿,秉承和倡导严谨、质朴、求实的治学传统和学术风格,通过《中国法制史》课程的讲授,使得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法律基本架构和演进脉络、中华优秀法文化、中华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法系文明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等基本内容,帮助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课程学习,研究生掌握并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规律与丰富内核,认识到中华法治文明具有主体性、继承性、创新性、包容性的特色。
第二,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出“周秦汉唐”等领域的研究特色。《中国法制史》是法律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兼具法学、史学底蕴和特征。中国拥有悠久的法制历史、丰富的法律思想,中华法系在世界法系中独树一帜。教学团队立足学科研究优势,在秦汉法律史、唐宋法律、清朝法律、陕甘宁边区法律以及司法制度史、司法勘验史、陕派律学、比较法律文化等领域为研究生“专题性”讲授《中国法制史》,或将研究成果贯穿于《中国法制史》各章节之中。比如,周代的制礼作乐、礼法合治、综合治理,秦代的律典编纂、刑罚适用,汉代的廷尉司法、录囚、春秋决狱以及法律儒家化的开启,唐代的《唐律疏议》、三司推事、法官责任制、刑法原则,清代的陕派律学、逐级审转复核制、会审制度,革命根据地的立法、司法以及“马锡五审判方式”,等等,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与历史传承息息相关,均是《中国法制史》课程讲授的“关键词”。这些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在中国大地上彼此契合,丰富了研究生的精神世界,具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第三,在史料拓展上,提供了“跨学科、有特色”的参考书目。教学团队在学习《中国法制史》教材的基础上,鼓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研读相关论著。瞿同祖著《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十二讲》、杨一凡主编《中国法制史考证》、张伯元著《法律文献学》、张希坡著《马锡五与马锡五审判方式》、汪世荣等著《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石: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研究》,等等,均为师生常读之书。教学团队也支持研究生查阅秦汉简牍、唐代契约、明清档案等原始资料。这些史料或论著总结了蕴含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中的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揭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生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展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意义,建构了符合中国法制历史发展实际的文化图谱。让研究生能够从不同层面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具体分析和认识,明晓其对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加强新时代的法学理论研究所具有的史鉴价值。
第四,在案例建设上,融入“古代判例和典型案例”等必要素材。判例是具有规范和启迪作用的司法判决。判例植根于制定法,但起着补充、变通、丰富、发展制定法的作用。制定法与判例的巧妙结合,是中华法系的特点和优点。判例体现着法制的发展与进程,反映着司法的状况与水平,是特定时期法制状况的缩影,构成了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判例制度经历了产生、壮大、成熟的过程,促进了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这也验证了普遍的法谚: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实践。《中国法制史》教学团队十分重视“张释之审理犯跸案”“唐太宗审理长孙无忌带刀入宫案”“包文正审理盗割牛舌案”等古代判例及典型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探索编纂“中华法系典型案例库”、编成《中国判例制度史》,此外,授课团队还隆重介绍了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判例编纂与应用实践,以及马锡五审判方式典型案例的总结、宣传、推广情况。通过讲课,使研究生认识到,中外法治历史的经验证明,判例的优势就在于适时应用,促进法律密切联系和服务社会生活。
第五,在实践结合上,倡导“古今结合,古为今用”的育才方向。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华法治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卓越的法律智慧,是世界法文化苑中的瑰宝。它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相沿数千年而未中断,不仅对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宝贵的法文化支持。西北政法大学所在地陕西西安是中华法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建设了许多博物馆。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在布展时,曾吸收我校法律史专家的意见建议,采用“大历史+小专题”叙事方式,以多媒体装置与文物相配合,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板块,诠释秦汉文明的突出贡献。《中国法制史》教学团队鼓励研究生在课余时间深入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西安博物院等地参观调研,感受“可看、可听、可触摸、可互动”的全方位体验,深化研究生对潜藏在文物背后的法制历史事件、人物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增进研究生的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本文系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项目号YJWH200304)、西北政法大学2024年度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项目《高校教师党建、课程思政建设和科研工作建设“三建融合”研究》(项目号JSSD202402)的阶段性成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