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绽放青春

2024-07-26 08:17:16 韩春阳

2024年暑假,许昌学院“传承非遗,青春助力”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队行程紧凑而丰富,先后前往了曹魏古城中的“储蓄光阴工作室”和许昌市建安区五女店镇老庄陈村积极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发挥专业优势和青春热情助力中华文化传承,以实际行动书写青春华章。

实践队在学校集体合影留念.png

实践队在学校集体合影留念.p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明确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新的高度。我省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瓶颈,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增强文化自信,文史与传媒学院“传承非遗,青春助力”社会实践队积极向许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了解技艺,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时代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延续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7月1日,实践队队员们满怀期待地走进曹魏古城的“储蓄光阴工作室”,开启了对绳结编织技艺的深入探索。他们聆听非遗传承人周龙倩老师的讲解,了解绳结编织的发展脉络、技法特点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同时周老师亲手向队员们示范了如何绳结编织,并让队员们着手尝试编织。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们亲身感受到了绳结编织技艺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激发了队员们想要深入了解绳结编织文化的兴趣。

7月2日队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实践,从最基础的结型开始,逐步掌握复杂的编织技巧。他们用心感受着丝线在指尖穿梭的奇妙,体验着这一古老技艺所带来的宁静与专注,理解着这项古老技艺的精髓,展现了我们青年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决心。“当我们亲手编织出一个个精美的绳结时,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团队成员体验后如是感慨道。

在这静谧一隅,“储蓄光阴工作室”犹如一座时间胶囊,静静地述说着千年的故事。一位对传统绳结编织艺术怀抱深厚情感的手艺人,正以她的指尖魔法,让古老的“结绳记事”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新的生命。团队成员在此亲身体验了非遗绳编的玲珑精致,同时也与周老师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绳编技巧,拍摄丰富的视频素材。“传承非遗,青春助力”社会实践队伍将一同走进她的世界,感受这份穿越时空的传统技艺之美。

团队成员在与非遗传承老师学习绳编.png

团队成员在与非遗传承老师学习绳编.png

队员在体验编绳.png

队员在体验编绳.png

7月3日,实践队来到许昌市建安区五女店镇老庄陈村。在这里,他们将目光聚焦于麦秸画这一独特的非遗项目。队员们仔细观察麦秸画的制作工艺,从选材、剪裁到粘贴,逐渐理解了每一个步骤蕴含着创作者的匠心独运。他们与麦秸画传承人杨丽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聆听她讲述传承路上的艰辛与坚守,以及对这门艺术未来发展的期望。

这次实践活动为队员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通过亲身参与和宣传,实践队激发了更多人尤其是身边青年对非遗的关注和兴趣,同时这次实践活动也培养了队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队员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一定的绳结编织和麦秸画制作的知识与技巧,为今后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制作了精美的宣传资料,通过网络平台和线下活动进行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珍贵的非遗项目。此外,实践队还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后续的传承工作搭建了桥梁。

实践队队员在学习麦秸画知识.png

实践队队员在学习麦秸画知识.png

麦秸画精美作品.png

麦秸画精美作品.png

这次实践活动为队员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通过亲身参与和宣传,实践队激发了更多人尤其是身边青年对非遗的关注和兴趣,同时这次实践活动也培养了队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实践队在拍摄大量影像资料.png

实践队在拍摄大量影像资料.png


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队员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了一定的绳结编织和麦秸画制作的知识与技巧,为今后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制作了精美的宣传资料,通过网络平台和线下活动进行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珍贵的非遗项目。此外,实践队还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后续的传承工作搭建了桥梁。


责任编辑:张姗姗
文史与传媒学院“传承非遗,青春助力”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发挥专业优势和青春热情助力中华文化传承,以实际行动书写青春华章。
支部按照“以特色品牌激发基层活力,以质量党建提升育人成效”的工作思路,构建“1234”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